多尔衮苦笑道:“本王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可如今汉中失守,尚可喜自杀,关中的门户大开。你觉得阿济格能够守住西安吗?”
范文程沉默了。
西安本身并不算什么易守之地。其仰仗的无非是东边的潼关和南面的汉中。如今汉中失守明军便可以从容不迫的屯兵推进。
而清军只能被动的等着明军打过来。
“若仅仅是汉中还罢了,本王担心明军会从多路进军啊。”
多尔衮还算是个有智谋的人,他料到明军不会给他喘息之机。若是明军分兵从多路攻打他又该当如何?
“王爷,任他几路来我们只要扎好篱笆便可。”
这话说出来连范文程自己都不信。
明清之间的实力对比已经调转过来。如今是明强清弱。
不论是兵力还是财力亦或是地盘。
“王爷不如把吴三桂调去陕西增援英亲王。”
思忖再三范文程献出一策。
多尔衮却是摇了摇头。
“吴三桂此人精明无比,且不是一个肯吃亏的。此人睚眦必报,之前阿济格刻意打压他把他逼走。如今再叫吴三桂回陕西增援阿济格是绝无可能了。”
尽管范文程不愿意承认,但他也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
吴三桂已经不是当初献出山海关那个吴三桂了。
如今的吴三桂驻军河南俨然一个军阀,且是听封不听调。
在这种情况下指望吴三桂去帮助一个曾经羞辱过自己的人显然不现实。
“若是吴三桂不行,孔有德和耿仲明呢?”
多尔衮闭上眼睛用极为复杂的声音说道:“此二人对我大清倒是十分忠心。可范先生想过没有把他们都调走了,京畿的防务怎么办?”
范文程心中一沉。
孔有德、耿仲明手中的天佑军拥有全清军最多的火炮。而火炮乃是守城利器。
如果把天佑军调走了,明军再从山东北伐那么京畿将会十分危险。
想不到不知不觉间大清已经是左右为难进退维谷了。
……
……
第五百三十四章 子午谷与五丈原
西安在汉中的东北部。
虽然从距离上来看二者隔得并不算太远,但不论是从汉中攻打到关中,还是从关中攻打到汉中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汉中和关中平原之间隔着一道天然的屏障。
这道屏障便是秦岭。
明军虽然夺取了汉中,但依然不敢贸然进军就是因为清军在秦岭之中布下了重兵。
只要越过秦岭,西安便是他们囊中之物。
文安之是一个极为善于谋划的人,他总能在出战之前把所有的可能性都想到,如果从这个层面来看颇有几分诸葛孔明的意思。
今日他又召集了诸将商议向关中进兵的事情。
原顺军诸将都是陕西人,对于秦岭的熟悉程度比文安之要强的多。
只见田见秀率先发表意见道:“巡抚大人,以末将之见,不妨兵分两路。一路从洋县经石泉过子午谷,一线过金牙关,走五丈原……”
不论是子午谷还是五丈原,都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地名。
即便不通兵事的人大概也听过这两个名字。
五丈原在西安的西侧,凤翔府辖境内。而子午谷从严格意义上已经算是西安府辖境内。
文安之沉吟片刻,望向李定国和声道:“定国怎么看?”
田见秀因为年龄最长,是原顺军降将中的老大哥。他的意见便代表了这一派系的意见。
但除此之外文安之还得兼顾另外两派的意见,即李定国和曾英。
他率先问李定国是因为毕竟李定国部在攻打汉中时付出惨痛的代价,他想要借此予以安抚。
李定国双手抱拳道:“子午谷、五丈原皆是要地,鞑子势必派重兵把守。但若是攻克,则西安再无险可守。所以末将赞同田将军的方略。”
文安之捋着胡子微微颔首。
“曾英呢,你怎么看?”
经过一番并肩作战,曾英对田见秀、袁宗第等人的印象更好了,自然不会拒绝。何况他提出的确实是最适合当下的方略。
“末将也觉得这是一出良策。”
文安之扫视了众将一番,用满是威严的声音说道:“既然如此本抚便下令了。田见秀、袁宗第、曾英何在?”
“末将在!”
三人同时站出一步抱拳应道。
“本抚命你们攻打子午谷。”
“得令!”
文安之顿了一顿,继而望向李定国。
“李定国、艾能奇、刘芳亮何在?”
“末将在。”
“本抚命你们攻取五丈原,不得有误。”
“末将得令!”
满清在痛失汉中之后,上下一定沉浸在一股沉痛的气氛之中。这个时候恰恰是他们最脆弱的时候。
通常情况下大战之后双方都需要休息的时间。
但文安之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打鞑子一个措手不及。
眼下明军气势正盛,若是趁着这股气势攻打西安,说不定真能一举拿下关中进而光复陕西。
他的年龄越来越大了,感慨自己时日不多,自然更是要抓紧时间争取在入土之前看到大明中兴。
所幸他麾下有一批得力干将,上下一心的情况下鞑子节节败退。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