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山东毗邻的是河南,还有战略缓冲。而山西可以直接威胁到畿辅,威胁性完全不同。
而且历史上一般都是老大先灭老二再灭老三,很少有先灭老三再灭老二的。
曹魏实际上一开始也是奉行先灭吴再灭蜀的策略。只不过晋代魏后,才改变了策略,改为先伐蜀再灭吴。当然,这是因为钟会的建议以及一再伐吴无果后做出的战略调整。
“对大明来说,最理想的情况便是两虎相争,陛下坐山观虎斗。”
“哦?铁俺公继续说。”
朱慈烺越来越感兴趣了。他甚至觉得文安之赋闲在老家这些年一直在学孔明韬光养晦。
“陛下请看,山西之险在大同。大同破,则整个山西北部会陷入敌手。若是东虏先取大同,便可以毫无顾忌的围攻太原。”
“铁俺公为何认为东虏会先打大同,大同是雄关,未必那么好打下吧?”
朱慈烺当然知道历史上姜瓖降清导致大同瞬间易帜。可问题是满清不知道啊。
按照正常的逻辑,多尔衮不会去主动碰这么个硬钉子。
朱慈烺这么问就是想看看文安之的判断是以何为依据。
“原因无二,在于大同总兵姜瓖。”
文安之十分坚定的说道:“此人脑后有反骨,必定降清!”
嘶!
听到这里朱慈烺不仅倒抽了一口凉气。
这个文安之不会也是一个穿越者吧?不然的话他为什么会如此肯定姜瓖会降清?
见朱慈烺一副惊诧的模样,文安之叹息道:“陛下,姜瓖此人深受皇恩,领大同总兵要职。结果闯逆挥师山西,他毫不犹豫就投降了。连闯逆都看不起他,只叫他做个副手。这样的人毫无品性可言,是典型的墙头草。闯逆强则侍闯逆,东虏强则侍东虏。若是有朝一日皇明北伐,他也必是第一个反正的。”
这一番分析鞭辟入里,朱慈烺听的频频点头。
从历史上来看,姜瓖确实是个反复无常的人。
先是降顺,继而反正扶持明宗室,再之后降清,最后因为不满清朝给出的待遇,又反清……
这样的人给他一个脑后有反骨的评价一点都不冤枉。
“照这么看,山西易手是迟早的事。铁俺公所说坐收其利又怎么实现呢?”
朱慈烺十分谨慎的问道。
“陛下,闯逆若不失山西,朝廷又如何坐收其利?”
“此话怎讲?”朱慈烺有些懵了。李自成丢掉山西和大明坐收其利之间有何关联?
“陛下,闯逆一直是想定都西安的,关中是他的根基啊。他可以不守山西,但不能不守关中。他可以撤离京师,但不可能撤离西安。”
文安之十分激动的说道,下颌胡须都跟着乱颤。
朱慈烺听到这儿,在心中默默叹了一声。这件事文安之判断错了。
潼关大战失败后,李自成自觉不能守住西安,再次带领部众来了次大撤离,一路溃逃至湖广。就连襄阳等地的守军也一并带走。
看来文安之不是穿越者啊。
“朕不这么认为。”朱慈烺徐徐说道:“闯逆毕竟是流寇,对于根基一事并不十分看重。陕西虽然是他的发迹地,但粮食无法自给自足,土地又多贫瘠,朕看不出他有什么必守的理由。”
“陛下?”
文安之有些发懵。
为什么圣天子这么确信李自成会舍弃陕西?
“若是这般,那火候就需要好好把握了。”
文安之复又思忖了片刻,这才接道:“原本臣以为闯逆会死守关中。这样陛下派出一只大军偷袭北京,则有七八分的胜算。可若是闯逆为了保存实力主动退出关中,那东虏便可以随时调兵力回援。”
文安之关注的是战略层面的东西,而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
北京对于大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是能够光复神京,天下人都会欢欣鼓舞认为驱逐鞑虏指日可待。
可若是李自成打了一仗后自己怂了,满清就不会在陕西方面牵扯太大的精力,随时可以掉转过来回援北京。
对皇明来说,精锐军队是最珍贵的资源,绝不能轻易的损耗。
所以若真要出兵,时机就非常重要,必须卡在李闯和东虏大战焦灼的那一刻。
……
……
第七十六章 乾纲独断
与文安之促膝长谈了一个时辰,朱慈烺觉得受益匪浅。
虽说文安之的见识不可能比得过来自后世的朱慈烺,但对问题的剖析很有深度,可谓一针见血。
朱慈烺虽然前世也是做学术研究的,但跟文安之比起来就显得小巫见大巫了。他的优势更多来自于信息的爆炸式输入,以及对故有历史走向的了解。
虽然朱慈烺很想继续和文安之聊下去,但考虑到文安之已经六十二岁高龄了,不宜太过劳累,便先叫文安之出宫歇息。
反正文安之已经起复任职礼部左侍郎,以后有的是机会向他问策。
文安之退下后朱慈烺立刻吩咐内侍准备肩舆,摆驾工部。
上一次他将棱堡的结构简图画出,交给了吏部尚书高弘图。如今已经过去了几日,朱慈烺很想看看进展如何。
天子出行绝不是一件小事,光是仪仗、护卫的准备就要用去不少时间。
饶是朱慈烺强调一切从简,等他到达工部衙门时也已经过去小半个时辰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