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郑成功获悉施琅已经逃入清方管辖区后,怒不可遏,在七月间把施大宣、
① 邵廷寀《东南纪事》卷一,见排印本第一五六页、一六二页、一六七页。
② 《思文大纪》卷八。
③ 施德馨《襄壮公传》,见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靖海纪事》第三十四页。
④ 江日升《台湾外纪》。
① 施琅撰《都阃安侯施公行述》云:“亡何,余以旧将苏茂仗义相周旋,因集众扬飘宵遁,赖族父武毅伯
施显处斩。施琅得知父亲和弟弟被杀的消息,对郑成功恨之入骨,死心塌地
投靠清朝,一意同郑氏为敌。史学论著里对施、郑交恶叙述颇多,这是因为
他们是明清双方争夺福建沿海地区和台湾起了决定性作用的两个人物。个人
的恩怨有时会改变历史的局部面貌。本书无意于纠缠一些细节问题,只想就
大的方面分析一下这两位先后咤叱风云的人物分道扬镳的关键。施琅的一生
证明他不愧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虽不能说他缺乏政治主见,但他忽明忽
清表明他总是以个人的立功扬名置于一姓王朝利益之上,也许可以说“士为
知己者用”是他信奉的行为准则。恃才傲物是他性格上的弱点,无论在明朝
还是在清朝他都表现出得意时踌躇满志,失意时口吐不满。然而,却从来没
有看到他有非分之想的政治野心。对于这样一个人物,完全在于驾驭得当,
用其所长,制其所短。熟悉清史的人都知道,后来康熙皇帝对施琅就是恩威
并用,深得御将之道。郑成功一直坚持抗清,这同施琅在政治上的反复无常
有很大的区别。但他少年得志,性格刚毅,遇事容易冲动,往往凭一时的好
恶不计后果地处理问题,缺乏作为统帅人物必需的全局观念。施琅叛逃之后,
又株连到他的父亲和兄弟,很难说是明智之举。郑氏家族靠的是海上活动起
家,清军不习海战,这是郑军能够长期活跃于东南沿海的重要原因。郑成功
处置失当,导致施琅这样一位杰出的海军将领投入清方怀抱,使清廷能够建
立一支足以同郑军相抗衡的水师,这对后来局势的发展确实是关系匪浅的。
潜驾舟接□(至)安平内地。”引自庄为玑、王连茂编《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第四二二页。
第十五章 吴胜兆、王光泰等的反清
1647 年是永历改元的第一年,呈现在朱由榔面前的图景是非常黯淡的,
清兵步步进逼,险象毕露;南明方面虽然还有几个正直老臣如瞿式耜、何腾
蛟、堵胤锡勉强支撑着残山剩水,也不过苟延残喘而已。
永历二年(1648)的元旦,朱由榔在桂林行宫里接受了臣工的朝贺。参
加庆典的官员寥寥可数,更增添了冷落的气氛。朱由榔下诏给占据四川各地
的军阀封爵,如赵荣贵为定随侯,王祥为荣昌侯,袁韬为定西侯,杨展为广
元伯,李占春为綦江伯,于大海为武隆伯,侯天锡为永宁伯,武大定为犁庭
侯,其他兵力较少的军阀如三谭(谭文、谭弘、谭诣)之流也授以挂印将军
的官衔①。采取这个举动,不过是把实际上控制不了的四川各镇在名义上加以
笼络,借以掩盖由于湖南全省沦入清方之手造成的人心离散局面。正月下旬,
清军由湖南攻入广西,连克灵川、兴安。南安侯郝永忠见桂林危急,催促永
历帝赶快南迁。三月初十日,朱由榔逃到南宁时,跟随的臣子不过大学士严
起恒、吴贞毓、王化澄、萧琦等七人而已②。尽管在瞿式耜组织下挫败了进犯
桂林的清军,暂时稳定了局势,但是永历朝廷所能控制的广西一省防御力量
的薄弱也暴露无遗了。
在前途渺茫的境况下,忽然“于无声处听惊雷”,喜讯接二连三传来,
给永历朝廷带来了无限的欣慰,看来中兴有望了。这就是1648 年(顺治五年、
永历二年)正月二十七日金声桓、王得仁在江西南昌反正归明;三月十七日
李成栋在广州反清;十二月初三日姜瓖在山西大同反正。这三个事件都可以
说是震惊全国的大变,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金声桓、李成栋、姜瓖等人
都是明朝的总兵,投降清朝以后凭借手中实力为满洲贵族平定地方立下了汗
马功劳。可是在清廷重满轻汉、重辽东旧人轻入关后归附人员的歧视政策下,
他们不仅功高无赏、升官无望,而且受到清廷的猜疑和文官的压制,大有动
辄获咎之慨。何况在投靠清朝的三年左右时间里,他们多少摸清了满洲贵族
的实力并不像清朝统治者自己吹得那么神;各地汉族绅民反清的运动和思潮
也使他们不能无动于衷。“蓄之既久,其发必速”,他们先后以迅雷不及掩
耳之势揭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帜,割辫复制,在很短的时间里就造成全国形势
风云突变。
在叙述金声桓、李成栋、姜瓖反清的经过以前,应当首先谈谈吴胜兆和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