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王率部撤回汉阳地区。战局的这一变化,
对南明无疑非常有利。
然而,永历朝廷虚有其名,无人统筹全局作出相应的决策,各地实力派
自行其是。江西的金声桓、湖南的何腾蛟都缺乏战略眼光,没有抓住有利时
机,互相配合,赶在清廷援军到达以前迅速收复失地,扩大辖区和政治影响。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江西反正后紧接而来的是李成栋的叛清归明(见下
节),龟缩于赣州等少数城池的清军只能固守待援或观风察势,不足以对反
正明军构成重大威胁。王得仁部前锋在二月间已经占领了广济、黄梅、湖口、
彭泽,控制了九江东西航道,如果金声桓率领主力接应,既可以扼守广济阻
击湖广来犯之敌,顺长江东下攻取安徽、江苏;也可以扼守彭泽小孤山一带,
阻击由南京而来之敌,抢在孔有德等三王未返汉阳之前(三王兵在四月间才
由湖南撤到汉阳)进攻该地。可是,王得仁的使者到达南昌后,金声桓召集
亲信官幕商讨大举出兵东下南京的方案,参加会议的人多数都表示赞成,说:
“此上策也。若西取武汉,连衡郧襄,与湖南何氏(指何腾蛟)鼎足相投,
此为中策。万一不然,攻城破邑,所过不留,重为流寇,此出下策。虽然,
审能如是,竟亦不失中策。待永历帅六师,堂堂正正而后北伐,清兵猝至,
婴城自守,则无策也。”①“总督”黄人龙却力排众议,断言“三策皆非也。
不闻宁王之事乎?赣州高氏(指高进库)在彼”。金声桓一介武夫不知史事,
愕然询问详情,人龙说:“昔者明有宁王名曰宸濠,反于江西,以不备赣州
故,为赣州巡抚王守仁所擒也。”②黄人龙的危言耸听使金声桓顿时改变了主
意,决策调回王得仁军,并在三月上旬亲自率领主力南下进攻赣州③。三月二
十三日,清江宁(今南京)同知赵廷臣派船到江西彭泽侦探,发现金、王所
设官员已经撤退,只在小姑山(即小孤山)两岸留有少数军队布防④。这一关
系匪浅的决策无疑犯下严重错误。当年宁王朱宸濠起兵时的情形并不一样。
首先,宸濠是以明朝藩王的身分以南昌一城之地反叛朝廷;金声桓则是反清
归明,南明力量虽弱毕竟还有一隅之地和相当的政治影响。其次,刘武元、
胡有升、高进库等人很难同王守仁类比,他们原先是明朝中级武将或臣民,
既可以投机降清也可以投机归明。特别是金声桓、王得仁反清两个多月后,
广东李成栋也加入了反清复明的行列,整个两广各府县都转入南明之手,南
赣巡抚、总兵兼辖的湖南郴州、桂阳又处于南明督师何腾蛟控制之下,刘武
元等仅以一镇兵力根本不可能离开巢穴赣州北攻南昌;何况王守仁起兵平定
宸濠时得到了吉安知府伍文定的大力支持,而这时地处江西中部的吉安重镇
已倒向金声桓。稍假时日,赣州孤城很可能自动倒戈。正如钱秉镫《盱江感
事》诗中所云:“中兴时异承平计,误拟文成据上游。”①战略决策上的重大
① 柳同春《天念录》,顺治十二年九月初六日《部覆知照》。
① 徐世溥《江变纪略》。
② 徐世溥《江变纪略》。
③ 徐世溥记:“三月丙辰,乃出师。骑步舳舻旌旗辎重,水陆亘三日不断。”按是月丙申朔,丙辰为二十
一日,据清方档案,金声桓兵十六日已入赣州界,十九日至城下,《江变纪略》有误。
④ 顺治五年四月提督操江李日芃揭帖,见《明清档案》第八册,A8—56 号。
① 钱秉镫《所知录》卷四。按,此诗在《藏山阁诗存》卷八《生还集》中,原题为《江城感事》,戊子九
失误导致了惨败。
三月十六日,金声桓亲自统领大军“二十余万水陆并进,直犯赣界”,
十九日进抵赣州城下。攻城之前曾多次进行招降,对高进库等将领许以加封
官爵。这里顺便说一下,南明人士所撰史著中常常过分夸大了高进库的作用,
把他说成据守赣州的清军主将。其实,当时在赣州的有南赣巡抚刘武元(此
人原为明朝参将,在辽东降清)、南赣总兵胡有升下辖五营,每营一千名,
协守将领高进库、徐启仁二营,每营兵额也是一千名②,总共不过七千兵马。
金声桓兵临城下时,李成栋尚未反清(成栋易帜在四月十五日,距金声桓进
攻赣州不到一个月),刘武元、胡有升不仅没有感到后顾之忧,还派急使要
求佟养甲、李成栋出兵相救。金声桓的招降只收到部分效果,赣州右协副将
徐启仁在双方交战于城外时,就“暗通逆贼,卖阵回营”。总兵胡有升见兵
力不敌,数十次下令全军入城凭险扼守,徐启仁却带领部下一千名兵马奔回
原驻地南安府,连同府内的道、府文官举城投顺了金声桓③;镇守南雄的雄韶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