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南明史_顾诚【完结】(18)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淮安距留都南京不远,南京六部等高级官员虽然

  很快得到了北京陷落的消息,却由于对崇祯帝和他三个儿子的下落不明,不

  敢轻举妄动,他们严密封锁消息,“禁讹言”,内心里却焦急不安。“诸大

  老每集议事堂,惟相向攒眉,竟日无一语。或仰视屋之罘罳,咄嗟而已。间

  曰:‘事如不可知,将奈何?’竟以靴尖蹴地作叹息声,各各散走,以为常。”

  ①另一点是北京失陷的消息传到淮安时,福王朱由崧②、潞王朱常淓③以及周

  王、恒王都因逃难泊居于淮安城西湖咀。④朱由崧和朱常淓也必然想到这一事

  件对自己的前途可能发生的影响。

  南京在明朝初年是帝国的首都,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以后,南京作为留都

  一直保留了六部、都察院等一整套与北京相对应的中央机构。这种两京制度

  的特点是:皇帝和内阁大学士等决策人物都在北京,北京的六部等衙门是名

  副其实的中央权力机构;南京各衙门多为虚衔,公务清闲,任职官员被称为

  “吏隐”,但地位一般不低于北京相对应的衙门官员。在留都握有实权的是

  南京参赞机务兵部尚书、南京守备太监和提督南京军务勋臣。

  自从大顺军兵临北京城下之日起,朝廷的一切政令无法发出,南京的高

  级官员大概在接到崇祯皇帝“命天下兵勤王”的诏书以后就再收不到邸报了。

  召兵紧急勤王和随之而来的音信不通,使南京各衙门大臣、守备太监、勋臣

  们越来越感到不安。四月初一日,以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领衔发布了“号召

  天下臣民起义勤王捐赀急事”的南都公檄,檄文中提到“南北之耗莫通,河

  山之险尽失”之类的“宗社危情”①,表明他们已经笼罩在一种不祥的预感之

  中。四月初七日,史可法率兵渡江准备北上“勤王”;几天之后,他误信了

  一个不可靠的消息,写信给南京詹事府詹事姜曰广说,崇祯帝已乘舟由海道

  南下,太子也从间道得以逃出,南京的官员们信以为真,一个个喜形于色,

  奔走相告。②谁知第二天就传来了朱由检在三月十九日自尽于煤山的消息,这

  ① 滕一飞《淮城纪事》,见冯梦龙编《甲申纪事》,《玄览堂丛书》影印本。

  ① 陈定生《书事七则》。

  ② 朱由崧是明神宗的孙子,老福王朱常洵的长子,生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七月十五日,是崇祯帝朱由

  检的堂兄(朱由检生于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③ 朱常淓是神宗(朱翊钧)的侄儿,其父老潞王(翊镠)原封河南卫辉府。万历四十六年闰四月常淓袭封

  潞王,比朱由检、朱由崧高一辈。

  ④ 上引《淮安纪事》。

  ① 计六奇《明季南略》卷一,《南都公檄》条。

  ② 陈定生在《书事七则·书甲申南中事》内记载他亲自往见姜曰广,“姜公见余,握手喜曰:有一佳讯,

  消息在四月十七日被从北京逃出来的原大学士魏炤乘证实。朝廷既已全部覆

  亡,作为留都的南京很自然地成了明朝半壁江山的政治中心。这里当政和在

  籍的大臣如雷轰顶,顿时乱成一团。对于他们来说,当务之急是立君。由于

  崇祯帝的三个儿子都被大顺军俘获,未能逃出北京,在没有直系皇位继承人

  的情况下,南京及其附近地方的大臣、勋贵、太监和拥兵自重的将帅就在拥

  立哪一位藩王的问题上展开了一场勾心斗角的争执。以血统亲近而言,崇祯

  帝的祖父神宗朱翊钧的子、孙还有福王朱由崧、惠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瀛(瑞

  王朱常浩原封汉中,李自成军入陕他逃至四川重庆,甲申六月被大西军处

  死);神宗兄弟的儿子则有潞王朱常淓。按照封建伦序观念,自然应该首先

  考虑福王、桂王、惠王。而在福、桂、惠三王中朱由崧又处于优先地位,这

  是因为:第一,三亲藩中福藩(即老福王朱常洵)居长;第二,桂、惠二藩

  比崇祯帝高一辈,不如朱由崧援引“兄终弟及”(实际是弟终兄及)继统更

  为适宜;第三,桂、惠二王在崇祯十六年(1643)张献忠部进入湖南时逃往

  广西,距南京较远,福王却近在淮安。福王朱由崧在伦序和地理上占了明显

  的有利地位。在这里,我们应当特别注意东林—复社中一些骨干人士在继统

  问题上所起的恶劣作用,他们的一些偏见深入人心,一直沿袭到现在。事实

  上,当时的有识之士都主张由福王朱由崧继统,如淮抚路振飞“遗书南京兵

  部尚书史可法,谓伦序当在福王,宜早定社稷主”①。刘城《上阁部史公书》

  中说:“自都门失守,大行皇帝凶问频传,虽所传不一,大略颇同,公率先

  诸臣奉迎福藩殿下,临莅南京,此中外臣民之愿也。”下文说他见到的诏旨

  仍用监国名义,“未有御极之意”,他极力主张应该“早上尊号”,理由是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