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47 年他却同江苏沛县著名文人阎尔梅参加
山东榆园军共同抗清,“欲假为绿林、新市之资,以图南阳(指东汉光武帝)
之业也”,最后被清军捕获,就义于东昌府(府治聊城)①。此外,如弘光朝
东平侯刘泽清降清后虽官封“一品世职”,也不甘寂寞,策划在北京和山东
曹州同时并起,推翻清廷(详见下述)。至于山西、陕西等地汉族文官武将
降清后又重新参加反清复明运动的人更是为数众多。明末大学士惠士扬、李
① 《明清史料》丙编,第五本,第四二八页,《山东巡抚方大猷揭帖》。
① 阎尔梅《阎古古文集》附张相文撰《阎古古年谱》。
建泰名重一时,降顺降清,似乎不顾名节,最后却都以激烈反清遇害。事实
说明,民族矛盾的激化并不限于南方。由于北方绅民的反清运动比较分散,
南明方面的史籍又很少记载(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南明朝廷当权人士的胸
无全局,满足于偏安一隅),下面只能在为数众多的反清斗争中选出一些有
代表性的事例叙述,以窥一斑。
山东谢迁起义。1646 年(顺治三年)冬,谢迁在高苑领导起义,攻克高
苑县城,处死清朝知县武振华,将该“县百姓照册点名”②。接着,又攻克新
城县③。次年(1647)四月二十六日攻破长山县,活捉清知县周懋臣,随将库
载银两席卷而去④。六月十三日谢迁率领义军突然进抵淄川城下。城中义士丁
可泽等充当内应,于第二天凌晨破城,擒获降清乡绅孙之獬。孙之獬在明末
清初官场上是一个声名狼藉的人物。崇祯初惩办魏忠贤阉党,他抱着《三朝
要典》哭告太庙,从此列名逆党,废黜不用。清兵入京后,他立即投靠新主,
极尽巴结之能事。《研堂见闻杂记》云:“我朝之初入中国也,衣冠一仍汉
制。..有山东进士孙之獬阴为计,首剃发迎降,以冀独得欢心。乃归满班,
则满人以其为汉人也,不受;归汉班,则汉以其为满饰也,不容。于是羞愤
上疏,大略谓:‘陛下平定中国,万里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
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于是削发令下。而中原之民无不人人
思挺螳臂,拒蛙斗,处处蜂起,江南百万生灵,尽膏野草,皆之獬一言激之
也。原其心,止起于贪慕富贵,一念无耻,遂酿荼毒无穷之祸。”①谢迁义军
深恨其无耻,用锥子遍刺其身,插上头发,恨声不绝地骂道:“我为汝种发!”
孙之獬自知众怒难犯,已无活理,破口大骂。义军将其口缝上,凌迟而死,
还把他在城中的孙子、曾孙杀了个干净②。顾炎武听到这个消息后,极为开心,
特作《淄川行》一首志庆:“张伯松,巧为奏,大纛高牙拥前后。罢将印,
归里中,东国有兵鼓逢逢。鼓逢逢,旗猎猎,淄川城下围三匝。围三匝,开
城门,取汝一头谢元元。”③谢迁部义军据守淄川县城达两月之久,后来被清
军挖地道用火药轰塌城墙,才失守①。
山东榆园军的反清斗争。山东曹州府濮州、范县一带从明朝末年以来就
有所谓的“榆园贼”。据记载,由于万历后期山东天灾人祸不断,耕地大面
积抛荒,“榆钱落地,久皆成大树”。任七、张七为首的饥民“啸聚其中”,
“号百万”。他们不仅利用茂密的榆林作掩护,还创造了地道战术,在地下
② 乾隆二十三年《高苑县志》卷十《灾祥》。顺治四年六月兵部揭帖,见《明清史料》丙编,第七本,第
六○二页。
③ 康熙三十二年《新城县志》卷十《灾祥》。
④ 顺治四年十一月十一日山东巡抚张儒秀“为塘报长山县被贼失陷事”题本,见《明清档案》第七册,A7—9
号。
① 孙之獬领先剃发确有其事,顺治二年八月十七日在摄政王多尔衮面前展开一场竞争时,就曾提到“孙之
獬于众人未剃发之前,即行剃发;举家男妇皆效满装”。见《清世祖实录》卷二十。
② 顺治四年九月山东巡抚张儒秀揭帖,见《明清史料》丙编,第七本,第六二二页;同伴影印本见《明清
档案》第六册,A6—122 号。参见顺治四年九月初二日兵部尚书阿尼哈堪题本,见《明清档案》第六册,
A6—95 号。“种发”事见谈迁《北游录》纪闻下《辫发》条。
③ 《顾亭林诗集汇注》卷一。按,此书解题云:“是年九月,丁可泽勾引谢迁等陷淄川,擒之獬,支解死”,
误,当为六月。
① 乾隆八年《淄川县志》卷三《兵事》。
挖掘纵横交错的通道,长达数百里,神出鬼没地袭击官军。到清朝初年,榆
园军已经蔓延到朝城、观城、郓城、城武等县②,声势颇为浩大。
到1649 年(顺治五年)五月,降清后居住北京的原明东平侯刘泽清(曹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