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顺治四年十月二十三日山东巡抚张儒秀“为塘报堂邑失陷并报微臣扫穴事”题本,见《明清档案》第六
册,A6—148 号。
② 《清世祖实录》卷三十二。
③ 顺治四年七月二十二日刑部尚书吴达海“为密拿叛党事”题本,见《明清史料》丙编,第七本,第六一
一页。
第二节 姜瓖等人领导的山西反清运动
山西省的复明运动是以大同总兵姜瓖反清揭开序幕的。姜瓖,陕西延川
县人①,原是明朝挂镇朔将军印大同总兵官。1644 年三月大顺军攻克太原后,
他主动派人联络,投降了大顺政权。同年五月,传来了大顺军在山海关战败、
放弃北京的消息,姜瓖又发动叛乱,杀害大顺军守将张天琳,归附了清朝。
由于他在起兵叛乱夺得大同的时候并不了解清廷有入主中原的意图,拥立了
一个名叫朱鼎珊的明朝宗室(代藩枣强王后裔)“以续先帝之祀”,被清廷
斥为“大不合理”②。七月十五日,姜瓖不得不上疏请求原谅自己“不学无术
之罪”,并且要求“解臣兵柄,另选贤能”,让自己“休息田间,从此有生
之日皆歌咏太平之年矣”③。清摄政王多尔衮一面让他继续充当大同总兵,一
面警告他“洗心易虑”,“倘仍前不悛,越分干预,国有定法,毋自取戾”④。
这年十月,他奉命抽调大同地区的精锐兵马跟随英亲王阿济格西征,在镇压
陕北大顺军高一功等部时颇为卖力。没想到次年(1645,顺治二年)七月他
被叫到北京,由大学士刚林秉承摄政王多尔衮的意旨进行质讯,指责他顺治
元年六月初八日上表归顺清廷,七月间却用明朝崇祯年号发给文武官员劄
符,又拥戴明朝宗室枣强王,“此罪不小”。姜瓖跪在地上解释清兵入关之
初人心未定,不得不采取一些权宜之计,“原不敢有二心”。刚林又无中生
有地斥责他“去年冬英王西征路出大同,你心生疑虑”。最后,才宣布:“今
大清恩宽,王上令旨许功罪相准,往事并不追究。着你仍镇大同,洗心涤虑,
竭力尽心,以报国家大恩。”姜瓖自以为不费清朝一兵一卒,把大同地区拱
手献给了清廷,接着又在陕西榆林击败大顺军,不仅功高无赏,反而备受猜
疑。他一肚子怨气,但又不得不“叩头谢恩”①。这以后的三年里,清廷对陕
南、四川用兵,曾多次征发山西的人力、物力,加重了官民的负担。 1647
年(顺治四年)三月,清廷下令“在京官员三品以上,在外官员总督、巡抚、
总兵”各“送亲子一人入朝侍卫,以习满洲礼仪,察试才能,授以任使”。
这显然具有人质的用意。姜瓖接到兵部传旨后不敢怠慢,把长子姜之升送往
北京②。
1648 年(顺治五年)十一月,蒙古喀尔喀部二楚虎尔犯边。清摄政王多
尔衮召集诸王、大臣会议,决定派英亲王阿济格、端重亲王博洛、承泽郡王
硕塞、多罗郡王瓦克达等领兵戍守大同,加强这一地区的防务。姜瓖对清朝
统治者崇满歧汉政策早已心怀不满,这时又正是在江西金声桓、广东李成栋
反清之后,清廷对手握军权的汉族将领猜忌甚深,他判断满洲大军云集大同
将对自己不利。大同地区的清朝官员又奉命征集粮草,急如星火,百姓怨声
载道。于是,姜瓖在十二月初三日乘宣大总督耿焞等人出城验草的机会,突
然关闭城门,下令“易冠服”,自称大将军,公开揭起了反清的旗帜①。耿焞
① 顺治六年三月山西巡抚祝世昌揭帖中说:“且瓖原籍榆林延川”,见《明清档案》第十册,A10—59 号。
② 《清世祖实录》卷五。朱鼎珊当是代王朱桂的九世孙。
③ 见《明清档案》第一册,A1—22 号。
④ 《清世祖实录》卷六。
① 《明清史料》丙编,第五本,第四九四页,《记注残叶》。
② 顺治四年八月二十二日大同总兵姜瓖“为恭谢天恩事”揭帖,见《明清档案》第六册,A6—63 号。
① 康熙二十一年《山西通志》卷三十《杂志·盗贼附》。《清史列传》卷八十《姜瓖传》把姜瓖反清系于
逃往阳和,家属被姜瓖处死。阿济格闻讯,连夜进兵,于初四日到达大同城
下②。姜瓖反清以后,“飞檄安官,朔(州)、浑(源)一带俱受伪札”③。
阿济格在十二月间的报告中说:“叛者不止大同,其附近十一城皆叛。”④
大同举义后,山西各地的汉族官绅纷纷响应。
晋西北,“明废弁万练乘变袭踞偏关,瓖即以练为伪偏关道。宁武、岢
岚、保德相继失守。刘迁者,亦明废弁也,纠亡命,受伪左大将军职,略雁
门关及代州、繁峙、五台等邑,太原告警”⑤。关于刘迁的情况,顺治六年正
月二十四日山西巡抚祝世昌塘报中说:“本院口虑雁门系大同孔道,预遣抚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