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 1649 年(顺治六年)六月山西义军魏世骏等派出一支军队进入河南,接
管了武安、林县、涉县,任命了知县、守备等文武官员③。
多尔衮深知局势的险恶,他不敢撤出包围大同的兵力来镇压遍及山西各
地的反清烽火,以免放虎出柙,使山西反清盟主姜瓖同其他各部汇成一片,
只好从京师抽调一切可用的满、蒙、汉军投入山西战场。除了英亲王阿济格、
敬谨亲王尼堪领军围困大同外,被调往山西作战的还有端重亲王博洛、承泽
亲王硕塞、多罗亲王满达海、多罗郡王瓦克达。至于康熙初年专政的鳌拜不
过是随军偏裨而已。此外,陕西方面还有平西王吴三桂、固山额真李国翰、
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等人领军配合作战。
列出上述清将名单,不难发现多尔衮决心孤注一掷,精兵猛将几乎全部
派往山西。熟悉清初历史的人都知道,入关以来的领军统帅豫亲王多铎在顺
治六年三月病死,肃亲王豪格已经罪废幽禁,郑亲王济尔哈朗在姜瓖反清以
前同勒克德浑统兵往征湖南,到七年正月才返回北京。其他能带兵的亲王、
郡王几乎全部带领八旗子弟云集山西。值得注意的是,阿济格、博洛、尼堪
等人都曾经是独档一面的统帅,而在山西战场上扮演的只是前线指挥官。留
守北京的却是刚从江西凯旋回来的谭泰、何洛会两名固山额真。六年八月,
多尔衮感到京师地区兵力过于单薄,下令端重亲王博洛“酌撤闲驻兵还京”。
博洛报告:“太原、平阳、汾州三府属州县虽渐收复,然未复者尚多,恐撤
兵后,贼乘虚袭据,应仍留守御。”①多尔衮勉强同意了。
历来治史者谈及南明,大抵着眼于南方,对姜瓖、王永强等人的反清复
明运动注意不够。这反映了他们不大了解当时全国的形势,很可能是受南明
史籍影响过深。永历朝廷虽然在口头上以复明自任,但情报不明,从来没有
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计划。在南明方面的史籍里除了看到几条姜瓖的记载以
外,对山、陕各地风起云涌的大范围、大规模反清运动显得非常隔膜,对清
廷的精兵猛将全部调往山西、其他地方兵力单薄的窘境更是一无所知。永历
朝廷在全国反清复明运动处于高潮的时候,只知道江西、湖广战局逆转,金
声桓、王得仁、李成栋、何腾蛟遇难,陷于张皇失措之中。永历君臣完全不
了解谭泰、何洛会在稳定江西局势后不敢深入广东而撤兵北返,济尔哈朗、
勒克德浑出兵湖南原定目标是追剿李锦等为首的忠贞营,由于明督师阁部何
腾蛟为争功而瞎指挥,糊里糊涂地被清军擒杀,济尔哈朗等趁势暂时稳定了
湖南局势,顾不上原定目标就匆忙回京①的原因。两路清军的北撤很明显是清
廷为了加强京畿根本之地,永历朝廷沉浸于金、王、李、何覆亡的悲痛之中,
庆幸清军未乘胜直下广东、广西,不知道这时正是清廷最吃紧的时刻。在将
近一年时间里,朱由榔、瞿式耜、杜永和、陈邦傅等人又昏天黑地地过起太
平生活,局促于两广之地勾心斗角。“时举朝醉梦,有假为吴三桂反正疏及
③ 顺治九年四月初三日刑部尚书蓝拜等“为缉获在逃叛党请旨正法事”题本,见《清代农民战争史资料选
编》第一册下,第一五九—一六○页。
① 《清史列传》卷二《博洛传》。
① 《清世祖实录》卷四十五记:顺治六年八月二十三日清廷即命济尔哈朗班师回京,当时大同仍在固守之
中。这年清辰常总兵徐勇题本中说:“前幸仰赖亲王大兵奋扬神武,何腾蛟首先被缚,虽伐谋之元凶已剪,
而王、马、只虎等逆尚漏天诛。臣私冀圣明庙算无遗,必余氛不除不止。夫何全捷未奏,而大凯倏班。然
犹望固山图赖之兵足资弹压,以作缓急互应之需。讵图赖又复北调矣。”见《明清史料》丙编,第八本,
第七六八页。
南京反正书者,谓四方好音日至”②。直到清廷派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率
军南下,才如梦初醒,乱作一团。南明君臣的闭目塞听、得过且过,由此可
见一斑。凭借这种朝廷要实现抗清复明的大任,无异痴人说梦。姜瓖、刘迁、
王永强、虞胤等人的抗清斗争一方面证明清朝在北方的统治远未稳固,另一
方面又证明满洲八旗兵的作战能力相当有限。从江西、广东反正后永历朝廷
及时封爵拜官,而山西、陕西的各支义军首领大抵是遥奉明廷,自称大将军、
大学士、巡抚、总兵,永历朝廷似乎只知道姜瓖在大同反清,其他就不甚了
了。山河阻隔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后来孙可望、李定国、鲁监国、郑成功等
经常派密使深入清统治区联络各地潜伏的义士,相形之下永历朝廷的目光短
浅实在令人惊异。
永历朝廷既是这样无能,清廷才能放心大胆地集中兵力镇压晋、陕义军。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