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不悦。”
和金印。孙可望也上疏谢恩说:
秦王臣朝宗望阙奏谢。臣自入滇以来,纪年而不纪号,称帅而不称王,正欲留此大
宝以待陛下之中兴。此耿耿孤忠,矢之天日者也①。
封秦的争议总算是解决了,但双方的矛盾并没有因此缓和。就孙可望来
说,他既需要朱明皇帝这面旗帜,把永历帝掌握在自己手中,借以挟天子以
令诸侯;又明知朱由榔和忠于明室的朝臣是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才违心地同
意真封秦王。于是,他采取敬鬼神而远之的策略,名义上尊奉永历年号,正
式自称秦国“国主”②,在贵阳建立行营六部,以范鑛、马兆羲、任僎、万年
策等为吏、户、礼、兵部尚书③,从而实际上接管了永历朝廷的权力。永历帝
及其为数不多的廷臣仍想威福自操,对于孙可望的日无朝廷、任意格杀、逼
死大臣,难免心怀疑惧。接着,又在杨畏知的问题上进一步激化了双方的矛
盾。杨畏知是忠于明室的,他是陕西宝鸡人,和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等
同乡,又较早和原大西军合作共事,如果安排得当本可以从中斡旋,减少双
方隔阂。当杨畏知奉孙可望之命来到南宁时,认为贺九仪等逼死首席大学士
严起恒有伤大体,上疏劾奏二将。永历帝决定破格授予杨畏知礼部侍郎兼东
阁大学士的官衔入朝辅政。这一措施本来是为了加强朝廷同原大西军将领之
间联络的纽带。不料,孙可望得知后大为不满,命令贺九仪把杨畏知押回贵
阳,责问他为什么擅自接受永历朝廷大学士职务。杨畏知回答道,既然你已
经接受朝廷的秦王封爵,我为什么不可以接受朝廷的大学士职务。孙可望认
定他心向永历帝,不忠于己,下令把他拖出斩首。这件事在《滇缅录》内记
载得比较详细:
八年(辛未,永历五年)从朱天锡(朱天麟)请改封可望为冀王,以编修刘■为封
使。未至,可望遣其将贺九仪及总兵张胜、张明志、杨威等率兵万人,由广宁驰南宁护跸,
且胁改秦封。内阁严启(起)恒、杨鼎和,科臣刘尧珍、吴霖、张载述抗论不允。九仪盗
杀鼎和于昆仑关,又击杀起恒水中..,并杀尧珍等。数日,胡执恭自泗城至,泣对曰:
曩日之事,诸臣死之,臣膏斧余生,何敢再置一喙。但自封议诪张以来,可望愤然用兵,
外并诸镇,内杀重臣,其心已不可问,然我地日蹙,兵日益散,万一势迫长驱,舍西南一
块土更无捉足之地,不得不仍申封秦之典,开一线滇黔以备缓急。三月,可望上疏言,臣
秦人也,不愿封冀。永历乃缮玺书命执恭往黔慰谕可望,更封秦王。畏知再至,深自恨,
痛哭入见。永历留之入阁办事。畏知抗疏劾贺九仪贼杀大臣之罪,九仪报可望。可望怒,
使指挥郑国执畏知至黔。畏知入见,即大骂逆贼,终不可与有为,取头上帻击其面。可望
怒,杀之。此辛卯五月六日事也。定国、文秀皆与畏知善,益恨可望。①
① 李天根《爝火录》卷二十一;又见《残明纪事》。
② 康熙五十四年《新兴州志》卷二《沿革》记:“七年庚寅,孙可望伪称秦王,置百官,取黔中地。八年
辛卯二月,孙可望自称国主。”康熙四十四年《平彝县志》卷二《沿革》记载相同。康熙五十八年《澂江
府志》卷三《沿革》记:“七年称秦王,旋称国主。”
③ 见李天根《爝火录》卷二十一。按,该书因字形相似将马兆羲误书作马兆义,其他史籍又常因音同把马
兆羲写作马兆熙。康熙五十五年《楚雄府志》卷六《选举志》记马兆羲天启丁卯科举人,崇祯戊辰科进士;
卷七《人物志》有马兆羲小传。郭影秋《李定国纪年》第一百页及第一○一页未察史料之讹,一作马兆熙,
一作马兆义,遂歧为二人。
① 《滇缅录》,见《长恩阁丛书》。按,杨畏知被杀事诸书记载不一致。《爝火录》卷二十一两段记载在
情节上就互有出入。遇害地点,《滇缅录》、《爝火录》等书说在贵阳;屈大均《安龙逸史》卷上则说押
回云南被害。康熙三十年《云南通志》卷三《沿革大事考》记,顺治八年(永历五年)五月,“孙可望遣
杨畏知之死,充分暴露了孙可望的野心,他要的只是永历朝廷这块招牌,
一切生杀荣辱的大权都揽归自己。这不仅加深了永历君臣的畏惧,也引起原
大西军主将李定国、刘文秀等人的不满。这年十一月,清军逼近南宁,永历
帝召集廷臣会议何去何从。有的人建议逃往两广海滨依靠李元胤的残兵败
卒;有的主张迁入越南避难;也有的提议航海往福建投奔郑成功;掌锦衣卫
事文安侯马吉翔和太监庞天寿极力主张前往云南依赖原大西军,首辅吴贞毓
由于自己曾经反对封孙可望为秦王,这时顾虑重重,不敢决策。特别是永历
帝本身就“不欲就可望”②。孙可望派来的护卫将领贺九仪见朝廷议论纷纷,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