斌、叶时茂、林泌、侍读崔相、中书丘子章、赐蟒玉侍郎张冲符、行人张吉
生、张伯玉、总兵张之先等,锦衣卫杨灿、内官陈进忠、刘玉、张署、李国
辅、刘文俊数人而已”①。由于郑成功不承认鲁监国政权,见面礼节成了问题。
郑成功同幕僚人士冯澄世、潘庚钟等商议后,决定自己以隆武帝曾授予的宗
人府宗正的身分出面接待。这意味着把朱以海当作明朝宗藩,只保护他的人
身安全和在生活上给予优遇,不让他作为恢复明朝的正统象征②。不久,朱以
② 顺治八年十二月浙江福建总督陈锦揭帖,见《明清档案》第十四册,A14—8号。
① 任光复《航海遗闻》记,在舟山时晋“阮进太子少傅,进侄英义将军阮美、阮骥、阮骥俱左都督”。据
《明清史料》丁编,第三本,第二六七页《抄录伪帅阮美手书》,阮美自称是阮进之弟,舟山时任阮进部
右镇,官衔为“前军左都督总兵官挂静海将军印”。阮进阵亡后,鲁监国命他袭荡胡侯爵。英义将军(后
加封英义伯)阮骏为阮进之子,阮美信中称之为胞侄。南下金、厦后,鲁监国“各镇争衡,兼并蜂炽,则
咸附国藩(指郑成功),听令节制,而胞侄英义伯骏拜入世职,任前镇事矣”。阮美失去了兵权,大为不
满,投降清朝。
② 顺治八年十二月浙江福建总督陈锦“为逋寇远遁闽洋,浙兵尾追深入,谨将剿抚兼用机宜、逆魁投诚情
节备述奏闻以慰圣怀事”揭帖,见《明清档案》第十四册, A14—8号;同件又见《明清史料》丁编,第
一本,第五十二页。
① 任光复《航海纪闻》。按,李肃求《鲁之春秋》卷二记:顺治九年“东阁大学士沈宸荃、兵部侍郎张煌
言、任颖眉、曹从龙、蔡登昌、张中符(当即任光复所记之张冲符)、太常卿陈九征、任廷贵(即任光复)、
太仆卿沈光文、监军副使马星、俞图南、侍读崔相、郎中范可师、万时辂、主事林泌、钱肃遴、傅启芳、
陈荩卿、张斌卿、叶时茂、中书舍人丘子章、行人张吉生、张伯玉、监纪推官陈豸、钦天监丞杨玑、定西
侯张名振、总兵张子先等,锦衣卫指挥杨灿、内监陈进忠、刘玉、张晋、李国辅、刘文俊扈监国次中左所,
寻居金门。”参见同书卷十一《徐孚远传》。
② 翁洲老民《海东逸史》卷二;黄宗羲《行朝录》卷四记朱以海等在1652 年(顺治九年、永历六年、鲁
监国七年)正月初一日到达厦门。杨英《先王实录》、阮旻锡《海上见闻录》(定本)卷一记于1651 年十
海被移往金门居住。
鲁监国和他的文武官员、随从军队南下福建厦门、金门地区之后,同郑
成功的关系是南明史上一个比较复杂而微妙的问题。文献的记载由于有的出
自亲郑文人笔下,有的出自拥鲁官员的描写,在口径上往往出现很大的差异。
就实际情况而言,鲁监国和郑成功都是自成系统的抗清复明势力,谈不上谁
管辖谁。舟山失守后,鲁监国为首的官员和军队没有立足之地,借居于郑成
功的控制区,本是一种渡过难关的权宜之计。张名振在这年年底给朱之瑜的
信中说:“别后狡虏窥关(指定关,即定海),三路并至,不意荡胡以轻敌
阵亡,虏骑遂得飞渡。不佞直指吴淞,幸获全捷,而孤城(指舟山城)援绝,
死守十日,竟为所破。不佞阖门自焚,而全城被僇矣!奈败军之余,尚思卷
土,但虑势力单弱,遂扬帆南下。正月已抵厦门,国姓公眷顾慇慇。近在整
顿军营,明春三、四月,必去舟山矣。”①张名振是鲁监国政权的主要将领,
他的这封书信不仅对舟山失利作了准确的叙述,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借居金、
厦以后,他和同事们正在“整顿军营”,准备卷土重来,将于次年三、四月
间收复舟山群岛。但是,郑成功另有考虑,他采取的措施是把鲁监国及其文
臣变成自己的“寓公”、“宾客”,对鲁监国的军队则采取容纳和逐步改编
的方针。张煌言和曹从龙都是鲁监国政权的兵部侍郎,后来煌言在《曹云霖
中丞从龙诗集序》中回忆道:“岁在壬辰(1652 年,顺治九年),予避地鹭
左(即厦门),云霖俨然在焉,欢然道故。予时栾栾棘人耳,不敢轻有赠答;
而云霖囊中草多感时悲逝,亦不肯轻以示人。”①这恍如复明志士在清统治区
内的境遇,国姓爷对鲁监国诸臣监视之严可想而知。对于鲁监国的将领,郑
成功一方面保留他们原来的爵位,另一方面又把他们纳入自己的军事编制,
如派张名振管水师前军,周鹤芝管水师后军,阮骏任水师前镇。亲郑史籍如
阮曼锡《海上见闻录》根本不提鲁监国,在永历五年(1651)十二月下直书:
“定西侯张名振、平夷侯周鹤芝、英毅伯阮骏等自舟山来归,俱授水师镇。”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