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是,自己在兵力、爵位和声望上都略逊于李定国,加以李定国同永历朝廷
的关系比他更密切,这些因素必然在郑成功的深谋远虑之中。所以,无论李
定国制定的战略如何正确,也不管定国为了实现南明中兴对他怎样苦心相
劝,郑成功总像一根插在闽海地区的弹性钢条一样,外力的大小只能造成他
左右摇晃的程度,最后还是我自岿然不动的南天一柱。明清之际最优秀的军
事家李定国的悲剧在于:出滇抗清前期遭到孙可望的嫉恨,无法在湖广(今
湖南、湖北)、江西战场上施展雄才大略;中期寄厚望于郑成功连兵粤、闽,
会师北上,得到的回报是虚应故事,新会战败,丧师失地,南明中兴从此无
望,他所能做的只是效法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郑成功对广东潮州地区一直非常重视,这是郑氏家族军粮的主要来源
地。郑鸿逵和郑成功多次进兵潮州原因就在于此。但他的意图却是希望把潮、
惠地区据为自己的粮饷、兵员补给地,而在郑军和永历朝廷之间最好是留下
一片清方管辖区,打掉这座隔火墙对郑氏集团不利。于是,他在李定国心急
如焚的情况下,一味采取拖延推宕的策略。上面已经说过,李定国部署二次
① 见前引杨英《先王实录》。
入广战役在半年前就已经把预定的会师日期通知了广东义师,决不可能不通
知指望在全局战略中发挥关键作用的郑成功。四月间定国在高州派遣的使者
到达厦门后,郑成功正同清方“和谈”,将使者软禁。八月才派李景为使者
来到定国军中,定国的回信中说“兹不谷已驻兴邑”(广东新兴县),据为
定国治病的陈舜系记载,他在八月十六日随定国大营往广、肇(新兴属肇庆
府),可以证明这封信写于八月十六日以后,信中所说“五月至今,所待贵
爵相应耳”,是说他四月派出使者预料五月可得回音,不料等到八月,成功
使者才姗姗来迟,带来的消息又不明确。定国的回信除了明显地流露出不满
情绪,仍抱有会师的极大希望,“慎勿然诺浮沉,致贻耽阁。要知十月望后,
恐无济于机宜矣”,真可谓语重心长。从《先王实录》中得知,李景和定国
使者携带复信返抵厦门不迟于九月初三日,“藩得会师二书,即欲调兵南下
勤王。以虏使在泉,令差暂住金门”①。然而,他偏要拖过定国信中指定的十
月望前(十五日以前)师期,到十月十九日才“遣师南下,与晋王(是时李
定国尚未封晋王)等会师勤王。委左军辅明侯林察为水陆总督,提调军中一
切机宜;委右军闽安侯周瑞为水师统领”,率兵数万、战舰百只,“克日南
征”,同时派官员林云琼赍勤王师表诣行在,并持书会晋王等(定国时为安
西王),书云:“季秋幸接尊使,读翰教谅谅,修矛戟而奏肤功,大符夙愿。..
兹叠承大教,宁忍濡滞以自失事机?奈尊使到敝营时,值南风盛发,利于北
伐而未利于南征。..即欲遣师南下,与贵部共取五羊,缘风信非时,未便
发师。..兹届孟冬,北风飙起,即令辅明侯林察、闽安侯周瑞等统领,扬
帆东(?)指,虽愧非顺昌旗帜,然勉效一臂之力。水师攻其三面,陆师尽
其一网,则粤酋可不战而擒矣。”①
郑成功这次出军有几点很值得注意。第一,郑成功自起兵以来凡遇重大
战役都亲临指挥,这次入粤之战对南明和清方都关系重大,西线是安西王李
定国任主帅,给他的信中又反复强调了会师广东的战略意义,如说“粤事谐
而闽、浙、直争传一檄”,那么,他为什么不肯亲自统军西上呢?惟一的解
释是他已有卸责于下的准备。第二,郑成功在众多将领中选择林察出任水陆
师正提督可谓独具慧眼,永历朝廷初立之时正是这位林察拥立绍武政权,大
打内战,这时让他统军接应永历朝廷的主力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是“最佳人
选”。第三,郑成功是一位久历戎行的统帅,在给其弟世忠信中也说自己“用
兵老矣”,何况郑军同清军作战时几次因救援不及时而失城丧师,他当然明
白“胜负之际,间不容发”的道理,那么,他在九月初收到定国谆谆嘱咐的
十月十五日为郑军到达指定位置的信后,为什么要拖到十九日才调集官兵“克
日南征”呢?第四,郑成功自上年就已知道李定国东西夹攻,一举恢粤的计
划,其间定国还再三遣使催促他领兵接应。在帆船时代里,海上航行受季候
风影响较大,无疑是事实。但在这样长的时间里郑成功没有出兵决不能用“风
信非时”来解释,否则,郑、李使者又怎么能往来海上?何况,上年(1653
年)六月至八月郑成功曾经率领舟师南下潮州、揭阳;下年(1655 年)八月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