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闲住,乃念其有功,不然已正法矣。..”①
郑成功对南征诸将的处理和复李定国书是大有讲究的。1654 年能否实现
东西合击,奏捷广东,直接关系着永历朝廷的前途,是非同小可的一次重大
战略行动。郑成功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决不至于看不到这一
点。他的信中轻描淡写地说“胜负兵家之常,不足深忧”,把关键性战略意
图未能实现等同于一般战役的胜负,可说是官样文章。信中首先批评了李定
国“骄兵致挫”,然后才谈到自己的舟师“逗遛”、“依违不前”,意在把
战役失败的主要责任归咎于对方。我们不能说李定国没有犯过骄傲轻敌的错
误,但是新会战役的失败却决不能说成是定国“骄兵致挫”。在人员处理上,
郑成功治军之严,在历史上很著名,惟独对这次对南明有决定命运意义的战
役中逗留不进的将领却轻轻发落了事。林察是南征主将,郑成功却把“依违
不前”的罪责加在副提督闽安侯周瑞头上,原因是林察为郑氏嫡系将领,周
瑞原是鲁监国将领,亲疏之分显而易见。顺便说一下,郑成功的跋扈自雄在
致定国信中也有充分的表现。按明、清制度大将专征时皇帝授予的最大权力
仅限于副将以下违反节制可以不经请旨以上方剑处斩。周瑞位居侯爵,成功
信中说“念其有功,不然已正法矣”,完全是一国之主的口气。总之,南征
之役无功而返是按照郑成功自己的意志行事殆无疑义。
综上所述,1653—1654 年李定国策划的广东之役,是南明中兴的最后一
次机会。定国计划的重点是联络郑成功东西合击,配合广东各地义师首先全
歼广东清军,再展宏图。在这三股抗清力量中,李定国军和广东义师都是全
力以赴的,只是由于郑成功志不在此,终于功亏一篑。广东义师为了实现定
国的战略意图表现的积极性颇足称赞。在定国新会战役失败之后负责联络广
东义师的明两广总督连城璧仍然为这一东西合击战略奔走呼号。他在1655
年六月给永历朝廷的奏疏中呼吁:“所望西师迅发,闽帆再扬,而臣与辅臣
郭之奇一鼓再鼓,乘敌之疲,用我之壮,粤东不足平也。”①次年(1656,顺
治十三年,永历十年)七月,连城璧又在疏中说他联络的粤中义师“坚处海
滨,..枕戈以待王师重来,与闽师期会,收前此未济之功”②。由于李定国
在新会战役中兵员器械损失较大,又急于赶赴安龙迎接永历帝入滇,顾不上
粤东战场了。大好良机付之东流,曷胜浩叹。
① 夏琳《闽海纪要》。
① 连城璧《蹇愚录》卷一《乙未六月疏》。
② 同上书,卷一《丙申七月疏》。
第二十六章 1654 年会师长江的战略设想
第一节 张名振、张煌言三入长江之役
舟山失守以后,鲁监国朱以海南下福建厦门。当时,部下的兵将还相当
不少。郑成功把鲁监国的兵败来会,看成是建立自己独霸东南沿海局面的良
机。邵廷寀记载:“郑芝龙之北也,遗书戒成功曰:众不可散,城不可攻;
南有许龙,北有名振,汝必图之。”①这件事可靠程度如何,姑不置论,但郑
成功自从起兵以来基本上是按照郑芝龙的路子走的,即以闽海为根据地,对
浙江以北、广东以西沿海武装不管是属明还是属清,一概视作异己力量,千
方百计加以兼并。
鲁监国政权既然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基地,飘泊无所,粮饷无源,客观上
形成投奔郑成功的势态。这样,在鲁监国的文官武将中就出现了分化,有的
转入郑成功部下,如闽安侯周瑞等人;有的则以寓客自居;定西侯张名振和
监军张煌言始终只愿同郑成功保持同盟关系。这在以永历为“共主”的大前
提下,自然是说得过去的。实际上双方的隔阂以至疑惧在许多史籍中都有蛛
丝马迹可寻。史载张名振“至厦门见延平王郑成功,成功大言曰:‘汝为定
西侯数年,所作何事?’名振曰:‘中兴大业。’成功曰:‘安在?’名振
曰:‘济则征之实绩,不济则在方寸间耳。’成功曰:‘方寸何据?’名振
曰:‘在背上。’即解衣示之,有‘赤心报国’四字,长径寸,深入肌肤。
成功见之愕然,悔谢曰:‘久仰老将军声望,奈多憎之口何!’因出历年谤
书盈箧。名振立命火之。于是待名振以上宾,行交拜礼,总制诸军”①。这个
记载只是反映了郑成功和他的部将对张名振的猜忌,以至于“谤书盈箧”,
而说郑成功让张名振“总制诸军”则不符合事实。亲郑文人记载郑成功命张
名振管水师前军②,意思是把张名振变成郑军部将。以恢复明朝为己任的张名
振当然不愿屈从郑氏。正是在这种微妙的情况下,张名振、张煌言决定率军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