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宝行封,是臣议罚,诸奸反以为应赏矣。且臣所部诸将士,比年来艰难百战,应赏应罚,
惟臣得以专之。故名器宜重,早已具疏付杨畏知奏明。即畏知之服上刑,亦以晋中枢旋晋
内阁之故,原疏具在,可复阅也。因忆两粤并陷时,驾跸南陵(宁),国步既已穷蹙,加
之叛爵焚劫于内,虏首弯弓于外,大势岌发,卒令■喙潜迹,晏然无恙,不谓非贺九义等
遵王朝令星驰入卫之力也。又忆濑湍移跸时,危同累卵,诸奸恶力阻幸黔,坚请随元胤败
死,使果幸防城,则误主之罪寸磔遂足赎乎?兹跸安隆三年矣,才获宁宇,又起风波,岂
有一防城、一元胤可以再陷圣躬乎!臣累世力农,未叨一命之荣,升斗之禄,亦非原无位
号不能自雄者也。沙定洲以云南叛,臣灭定洲而有之,又非无屯兵难于进攻退守者也。总
缘孤愤激烈,冀留芳名于万古耳!即秦王之宠命,初意岂能觊此哉!故杨畏知之赍奏疏中
有云:今之奏请为联合恢剿之意,原非有意以求封爵也。臣关西布衣,据弹丸以供驻跸,
愿皇上卧薪尝胆,毋忘濑湍之危。如皇上以安隆僻隅,钱粮不敷,欲移幸外地,惟听睿断,
自当备办夫马钱粮,护送驾行,断不敢阻,以蒙要挟之名。
据《爝火录》记载,早在1652 年(永历六年)五月,孙可望就在一件奏
疏中说:“人或谓臣欲挟天子令诸侯,不知彼时天子尚有诸侯,诸侯亦尚知
有天子。今天子已不能自令,臣更挟天子之令,以令何地?以令何人?”①
孙可望的专横跋扈在他的言行中已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只看到永历帝自
南宁失守以后既没有兵,也没有地,不得不迁入他所指定的安龙。好比元末
群雄纷争之际,朱元璋领兵把龙凤皇帝韩林儿迎至滁州安置一样,一切大政
方针都由自己裁决,发布诏令时用“皇帝圣旨、吴王令旨”,表面上挂个“大
宋”国号,暂时保留龙凤年号罢了。孙可望发布的诏书常用“皇帝圣旨、秦
王令旨”,颇为相似。任僎之流的“天命在秦”,同刘基的“天命自有在”
也如出一辙。然而,孙可望和依附他的文臣武将都不明白元末和明末的形势
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元末是蒙古贵族统治的瓦解时期,而清初则是满洲贵族
勃兴的时期。在民族危机深重之际,孙可望竟然看不到要抗清就必须以复明
为号召,复明就必须遵奉永历朝廷。孙可望说,“彼时天子尚有诸侯,诸侯
亦尚知有天子,今天子已不能自令..”,把永历帝贬得一钱不值,这完全
不是事实。即以孙可望赖以威福自操的原大西军来说,李定国就宁愿站在永
历帝一边,而不愿受孙可望的颐指气使;何况东南沿海的郑成功、张名振、
张煌言等人、夔东以原大顺军为主的抗清武装以及内地各种或明或暗的抗清
势力,都是以复明为宗旨,决不可能接受孙可望为盟主。孙可望的一意孤行,
不仅在忠于朱明王朝的汉族官绅中引起强烈不满,也加深了原大西军内部的
分歧,最终导致了原大西军的分裂和内讧。
① 《行在阳秋》,本书原署名为刘湘客所著,前辈学者已指明非刘湘客作,但定为戴笠亦无确证。文中李
定国写作“李颀”,李颀为十八受难者之一,不知何故误将李定国写作李颀,徐鼒《小腆纪年》卷十八收
录此疏已订正为“李定国臣弟也”,但其他文字已稍作删改。
① 《爝火录》卷二十二。
第三节 李定国奉迎永历帝入昆明
李定国,陕西绥德人①,生年不详②,崇祯年间投身农民起义,被张献忠
收为养子,是大西军主要将领之一。大西军联明抗清后,李定国对复明事业
忠贞不二,战功卓越。1653—1654 年他两次进攻广东的时候,永历帝在孙可
望的逼胁下,处境非常困难,一再派使者携带密诏让李定国领兵迎驾。李定
国深知永历朝廷的存亡直接关系到抗清事业的成败,他的意图是同郑成功会
师收复广东,这样既可以扩大南明控制区,又可以借助郑成功、张名振等闽、
浙沿海拥明实力派扼制孙可望。李定国给郑成功的信中说到:“圣跸艰危,
不可言喻。敕中怆怛之语,不谷读之痛心。”③永历朝廷当时僻处安龙,所谓
“艰危”显然不是来自清方,定国信中作如是语,正是指望联合郑成功等共
扶永历。1654 年冬,新会之战定国大败,撤至广西南宁休整士马。联合“东
勋”共扶明室的希望落空了,他只有凭借本部兵力亲赴安龙从孙可望的控制
下救出永历帝朱由榔。
孙可望得到情报,派部将刘镇国、关有才领兵驻扎于田州(今广西田阳)
阻截李定国军北上①,甚至下令“凡定国必过之地尽焚刍粮,以绝其归路”②。
李定国为了突破可望的拦击,抽调精锐,“军中尽易皂旗”③,昼夜兼程,三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