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在清军控制下的川北保宁地区和明军控制的川南、川东地区之间早已
形成一片广阔的无人区,解决不了粮饷问题,双方都无法推进。顺治十二年
(1655)清四川左布政使庄应会在奏疏中写道:“切川北—隅合计钱粮征额
每年止五千一百五十余两,各文官俸薪每年共该银八千余两,一年赋额不足
抵各官一年俸薪”②,官兵粮饷更是全靠陕西挽运。正因为粮饷困难,顺治九
年吴三桂、李国翰部在保宁战役中大败刘文秀军后不仅没有乘胜南下,反而
只留下四川巡抚李国英部留守保宁,全军返回陕西汉中就粮。尽管当时清四
川巡按郝浴就曾经主张收取成都平原垦荒屯田,以蜀粮养蜀兵,可是垦荒屯
田除了需要足够的兵力保障地方安定,还需要先投入大量粮食、种子和耕牛、
农具作屯田之本。没有这种兵力和财力无异是画饼充饥。南明刘文秀率军入
川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从他先派部将入川,自己又亲到夹江、雅州一带巡视,
最后确定在洪雅县千邱坪建立帅府,在这里兴建“宫殿”、营房,联络“蜀
中有司、绅士”,目的是在四川残存百姓中树立永历朝廷的威望,同时着手
屯田发展生产(上引《重修凌云寺记》列名将领有“监理重庆屯田总兵”,
沈荀蔚说他的数亩田悉为“营地”都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孙可望同永历朝
廷的关系趋于缓和,刘文秀经营四川的规模和成效必然更加可观。清朝吴三
桂、李国翰部军队是在孙可望降清以后,才在顺治十五年(1658)由陕西汉
中再度入川,会合李国英部南下。若不发生孙可望的叛变,刘文秀有将近三
年的时间经营四川,他决不可能株守雅州一隅,必然是北收成都、顺庆(今
南充地区),东下重庆与夔东十三家会合,西南战局将是另一种情形。尽管
① 按,刘文秀之帅府地,李蕃写作“鱼坵坪”,乾隆四年《雅州府志》卷十《勘乱》记:顺治十三年“九
月,刘文秀复经蜀出雅州,至洪雅县千邱坪驻劄数月,俄勒兵而返。”嘉庆十八年《洪雅县志》卷二十三
《艺文·国朝》收侯之鼎《时变纪略》载:“壬辰(顺治九年),又为文秀窃据,僭王号,都马项岩,名
曰天生城。丙申(顺治十三年),我师廓清蜀土,文秀败走还滇,步将高承恩逗留雅州,窃据巢穴,改名
靖远,割洪雅而辖之。”侯文误将刘文秀两次入川混为一谈,刘文秀还滇,也不是为清兵所败。
① 欧阳直《欧阳氏遗书》《自记》、《蜀乱》。
② 乾隆二十二年《广元县志》卷十三下,艺文,疏,疏尾有“顺治十二年八月初□日奉圣旨:该部议奏”。
他在永历十一年(1657)二月就奉诏率领主力返回昆明,仍然留下了高承恩
都镇守四川雅州地区,成绩是非常明显的。李蕃记:“丁酉(永历十一年,
1657)州守钱象坤。是时高承恩驻雅,兵马聚集,几无有司之政。田粮专上
谷米豆草,不用民间钱粮,虽夫役征繁,而井里饱暖,民忘其劳焉。”①直到
1658 年(顺治十五年,永历十二年)清军三路入滇时,四川雅州、建昌地区
仍在永历朝廷控制之下,这不仅说明刘文秀经营四川功不可没,也表明在平
定孙可望叛乱之后,李定国多少显得心胸偏窄,以永历帝名义把刘文秀从贵
阳召回,川、黔、湖广(湖南西部)经略无人,加速了全线的崩溃。
① 李蕃《雅安追记》。
第五节 孙可望内犯和兵败降清
尽管永历帝和李定国为了使孙可望回心转意做了不少工作,却没有收到
任何效果。对于孙可望来说,“识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可能性几
乎不存在。首先,在西南的南明军队中他的兵力最强,不仅贵州全省处于他
的控制之下,在云南留守的将领中也有不少效忠于他。其次,他以国主的名
义总揽了永历朝廷的政务,已习惯于君临一切。何况,他思想深处还存在着
一种自己本应位登九五的思想,因为他是张献忠这位大西皇帝的当然继承
人,在1647 年进入云南后以四将军之首得到献忠御营提督王尚礼和艾能奇部
将冯双礼的支持登上了“盟主”的地位;联明抗清后利用永历帝的招牌收编
南明残兵溃将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声望。在当了几年实际的执政者之后,这
时却要交出权力,听命于李定国、刘文秀拥戴的永历皇帝,而且他自知由于
过去的所作所为,永历帝、李定国乃至于刘文秀对他都存在程度不同的隔阂。
在反复权衡得失之后,孙可望终于在一小撮亲信的策划下,决心诉诸武力,
消灭昆明的异己势力。谄附可望的文臣方于宣为他出谋画策说:“今皇上在
滇,定国辅之,人心渐属于彼。臣意请国主早正大号,封拜文武世爵,则人
心自定矣。”①孙可望果然在1657 年(永历十一年,顺治十四年)二月,“封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