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诸书所记以马玉《征行纪略》最为准确,他说吴军“历东溪、安稳、松坎、新站、夜郎”,前两地属
綦江,后三地属桐梓。《清世祖实录》卷一二○记顺治十五年八月吴三桂奏疏中有“臣兵至桐梓”语。清
方文书内提及的三坡、红关、石台关均在桐梓县境。民国十八年《桐梓县志》卷十四《军事中》云:“顺
治十五年六月(当为四月)..蜀师至三坡,桐梓兵民悉溃。刘镇国拒战,大败。”同书卷六《舆地志中·山
脉》记,“山坡,古称上天梯,言其险也”,距县城六十里。“山坡”即三坡,同书卷二十赵旭、李铭诗
均有《三坡》诗,述其“险峻处名上天梯”,又名滴泪三坡,为历来两军相争要地。“红关”当作“虹关”,
虹关又名酒店垇,即今桐梓县地名“酒店”,在县北一百五十里,“前连綦江界,升之若登九天,下之若
降九渊”。石台关疑为石炭关之讹,桐梓县有两处名石炭关,一在东北,一“在西八十里,下有大石横江,
谓之关门石,为遵(义)、桐(梓)、仁(怀)三县交界处”,见同书卷七《舆地志下·关津》,今名石
关。
② 马玉《征行纪略》。
① 刘健《庭闻录》卷三。
② 道光三十年《贵阳府志》卷二《大事纪中》;《征行纪略》。《庭闻录》卷三与《清世祖实录》卷一一
八均作在开州击败明总兵梁亦英部。按,《庭闻录》卷三引吴三桂顺治十七年九月十五日奏疏曰:“杨武
原守倒水,经臣战败,至滇只领残兵二百”,降清后“不胜暴戾”云云,可证梁亦英之名为误记。
③ 参见《清世祖实录》卷一二○、《征行纪略》及《庭闻录》卷三。明兴宁伯王兴与广东文村的绣花针王
兴同名,降清原因三书记载稍有差异。
④ 顺治十五年二月初九日经略洪承畴揭帖,见《明清史料》丙编,第二本,第一八○页。
经略标下左路总兵张国柱部兵三千名,于三月初五日赴广西⑤,会合定藩下提
督线国安部兵八千余名,取道南丹州、那地州(在今广西南丹县西南),北
上进入贵州境,经丰宁司(今贵州独山县地名上司),于五月间攻占独山、
都匀①。
到1658 年(顺治十五年)五月,清方三路大军已经实现了会师贵州的战
略目标,占领了包括贵阳在内的全省大部分地方。永历朝廷虽然发动了局部
的反攻,如给土司罗大顺加官都督,让他领兵于五月间收复清平(在今凯里、
福泉之间)、新添卫(今贵定县)②;命张先璧部于八月间两次反攻贵阳③,
都因兵力单薄,很快被清军击退。
这年九月,多尼带领的增援大军由湖南进入贵州。十月初五日,在平越
州(今福泉县)东南的杨老堡召开会议,洪承畴由贵阳,吴三桂由遵义,赵
布泰由都匀赶来参加。会议决定分兵三路大举进攻黔西、云南。除了留下罗
托和洪承畴带领部分军队暂住贵阳,镇守新定地方,料理粮饷外,中路由多
尼统率由贵阳进攻安顺、安庄卫(今镇宁县)、关岭、普安入滇;北路由吴
三桂率领(李国翰已于七月间病死④)攻毕节、七星关入滇;南路由赵布泰统
率本部及线国安、张国柱军,并增派固山额真济席哈部一道由都匀西攻安龙、
黄草坝入滇①。“十一月,信郡王至贵阳,后数日遂发;吴三桂、卓布泰亦于
是日率甲士各五万行”②,从十四日起开始了针对云南的大举进攻③。
清军由湖广、四川、广西三路进攻,南明军队节节败退。长期同清方相
持的湘西、四川、广西防线迅速瓦解,连孙可望掌权时期已经成为后方基地
的贵州省也大部分被清军占领。南明西南战局出现这样全面的恶化,李定国
的举措失当是主要原因。清军的进军顺利并不是在兵力上占了绝对优势,只
要把1658 年(顺治十五年)同1652 年(顺治九年)清廷向西南战场投入的
兵力作一个对比,至少可以看出以下几点:一,清方动用的兵员并没有很大
的增加,1652 年清方参战的军队有由敬谨亲王尼堪统率的满洲八旗精锐进至
湖南;吴三桂、李国翰部由陕西汉中推进到四川南部;广西则有定南王孔有
德藩下的军队。到1658 年清廷抽调的军队和用兵方向基本没有多大变化。至
于统兵将领,奉命由湖南攻贵州的罗托不过是位三等镇国将军、固山额真;
⑤ 顺治十五年三月十三日偏沅巡抚袁廓宇揭帖,见《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六辑,第三○三页。
① 《清世祖实录》卷一一八,丰宁司误写作“抚宁州”。
② 道光《贵阳府志》记,罗大顺于五月间“陷清平、新添。七月,洪承畴命张勇击罗大顺于新添,大顺弃
城走”。光绪《平越直隶州志》卷八《纪事》云:“七月,故明桂王都督罗大顺夜焚新添卫城,经略右标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