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南明史_顾诚【完结】(35)

  警时各安顿家眷,谓彼此有分,可免独踞。且谓之有警,则无警不得驻耳。

  然以调停故,坐羁北伐,识者恨之。”①

  ② 《明清史料》,丙编,第五本,第四四二页。参见康熙《上蔡县志》卷十二《编年志》;康熙《西平县

  志》卷十,外志《灾变附近代兵革》;康熙《汝宁府志》卷十《武备·军功》;康熙《光州志》卷十《丛

  纪考》等地方志。

  第三章 弘光朝廷的偏安江淮

  第一节 基本国策——“借虏平寇”

  对于清初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史学界有不同意见。有的人认为从清兵

  入关占领北京起,民族矛盾就成了主要矛盾;也有人认为由明至清阶级矛盾

  一直处于主要地位。这些看法很值得商榷。因为如果认为阶级矛盾始终是主

  要矛盾,那就不能正确解释二十年左右仁人志士的抗清运动,更不能公正评

  价大顺、大西农民军联明抗清的正义性。而认为清军入关就标志着民族矛盾

  已经成为主要矛盾,显然不符合事实。甲申五月,无论是满洲贵族建立的清

  廷,还是在南京继统的弘光朝廷,都把大顺农民军视为死敌。直到清兵南下,

  弘光朝廷覆亡,清廷推行一系列民族征服、民族压迫政策,民族矛盾才上升

  为主要矛盾。①

  在弘光立国的一年时间里,特别是在其前期,朝廷上下几乎全都沉浸在

  借用满洲贵族兵力扫灭“流寇”的美梦中。可以说“联虏平寇”(或称“借

  虏平寇”)是弘光朝廷的基本国策。奉行这一国策的背景已见上述。但是,

  还有必要指出它的基本思想有其历史渊源。崇祯年间,杨嗣昌任兵部尚书和

  大学士,深知朝廷兵力、财力不足以支持两线作战,曾经提出了“攘外必先

  安内”的建议①,具体内容是同清方达成和议,每年输送白银、缎帛等物,清

  方以少量人参、貂皮之类回报,实行互市;然后集中兵力扫除“流寇”。这

  在当时是迫不得已的办法,但并没有借助清方兵力对付义军的意思。随着整

  个局势的恶化,一些幕僚人士开始从总结历史经验出发,考虑借用北方少数

  民族兵力共同镇压汉族内部的农民起义。茅元仪写的《平巢事迹考》②和姚康

  撰《太白剑》③都是以唐朝末年平定黄巢起义作为借鉴,替执政大臣出谋划策。

  这两本小册子毫无学术价值,编纂的目的是借古喻今。茅元仪曾在大学士孙

  承宗幕中任职,姚康则曾充任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的幕僚。他们以唐朝平定

  黄巢起义为题目著书立论,用意是借历史经验说明唐朝平定像黄巢起义这样

  大规模的农民反抗,光靠有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大将不够,还需要借用李

  克用的沙陀兵,招降像朱温这类义军叛徒,才有中兴之望。

  弘光朝廷建立的时候,正值吴三桂降清,联兵击败大顺军,占领北京。

  弘光君臣由于情报不明,对吴三桂同清朝的关系并不清楚,以为是吴三桂借

  清兵击败了“闯贼”,收复神京,一个个兴高采烈,称之为“功在社稷”的

  “义举”①。五月二十七日,大学士马士英疏“陈恢复大计”说:“吴三桂宜

  速行接济,在海有粟可挽,有金声桓可使;而又可因三桂以款虏。原任知县

  马绍愉、陈新甲曾使款奴。昔下策,今上策也。当咨送督辅以备驱使。”②

  ① 参见1980 年8 月出版《清史论丛》第二辑载拙文《论清初社会矛盾》。

  ① 杨嗣昌《杨文弱先生集》卷九,《敬陈安内第一要务疏》。

  ② 收入曹溶《学海类编》第十六册。

  ③ 桐城姚康休那父著《太白剑》,所见为光绪乙未冬姚五桂堂重刊本。

  ① 李清《南渡录》卷一。

  ② 李清《南渡录》卷一;《国榷》卷一百一载于二十九日,文字略有不同,如“因三桂款建,使为两虎之

  斗”。

  次日,弘光朝廷即决定“封关门总兵平西伯吴三桂为蓟国公,给诰券、禄米,

  发银五万两、漕米十万石,差官赍送”③。大学士王铎起草的加封赏赍吴三桂、

  黎玉田的敕谕颇能说明问题。在《敕谕破贼总兵官》一文中写道:“闻尔星

  统关兵大挫贼锐,..是用晋尔侯世爵,加坐蟒一袭,纻丝八表里,银二百

  两,示宠异也。又尔部下士卒蓐食未饱,已令海上运漕十万石、银五万两接

  济犒劳..。”④在《敕谕辽东巡抚黎玉田》文中写道:“兹特晋尔秩为兵部

  尚书,加赏纻丝十八端,银一百两,示旌也。且令漕米接济,..。”⑤王铎

  入阁在六月间,弘光君臣还不知道吴三桂四月下旬已经投降清朝被封为平西

  王;而黎玉田投降了李自成,这时正任大顺政权四川节度使,根本没有同吴

  三桂一道勾引清兵。弘光朝廷的消息不灵,于此可见。

  人们常常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给史可法和马士英描绘成截然不同的脸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