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眼光,一味退缩观望,坐失事机。信中虽提到“天下共主”、“大一统
之义”、“光复神州”之类的言词,但通篇精神却流露出苟且偷安的心理。
这封信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只能是增长多尔衮之流的骄狂气焰,对后世而言也
不是一篇激励人心的佳作,把它采入本书只是因为它反映了南明弘光朝廷当
权人物的基本政策,而这种政策正是导致弘光朝廷覆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① 各种史籍载史可法答多尔衮书文字有不少出入。这里主要是根据《史可法集》、《清史列传·多尔衮传》、
商务印书馆排印本《明季南略》卷七校读而成。这封信的起草人,谈迁说是黄日芳,计六奇《明季南略》
卷二说是出自史可法幕宾何亮工之手,彭士望曾在扬州史可法幕中效力,说是乐平人王纲代笔,见《耻躬
堂文钞》。温睿临《南疆逸史》卷五《史可法传》云:“可法表上其书,劝朝廷为自强计,而自为书答曰:
‘阅贵国来书,以本朝立君为非是,幕府窃怪之。夫国破君亡,宗社为重,经纶草昧,正利建侯之日也。
夫是以二三元老,谓大位不可久虚,神人不可以无主,相与迎立今上,以系天下之心。..人臣无境外之
交,贵国即有他命,不敢与闻。”双方来往信件史可法都奏报了弘光朝廷,殆无疑问。
第三节 左懋第为首的北使团
弘光朝廷既然热衷于“联虏平寇”,派出使团同清廷勾结就成了当务之
急。六月初三日,前都督同知总兵官陈洪范自告奋勇,奏请北使,命来京陛
见。①十三日,陈洪范入朝②。十九日,应天安庆等处巡抚左懋第“以母死北
京,愿同陈洪范北使。许之”③。七月初五日,“进左懋第南京兵部右侍郎兼
右佥都御史,经理河北,联络关东军务;兵部职方郎中马绍愉进太仆寺少卿;
都督同知陈洪范进太子太傅”④,组成了北使团。次日,“上面谕北使左懋第、
陈洪范、马绍愉。礼部尚书顾锡畴呈祭告梓宫文及通清虏御书、颁臣民圣谕、
吴三桂等诰券”⑤。二十一日,使团由南京出发,携带“大明皇帝致书北国可
汗”的御书、赐“蓟国公”吴三桂等人的诰敕①,白银十万两、黄金一千两、
绸缎一万匹②;“前往北京谒陵,祭告先帝;通谢清王,并酬谢剿寇文武劳勋”
③。在松山降清的总兵祖大寿的儿子锦衣卫指挥祖泽傅也随团北行④。
弘光朝廷还下令运送漕米十万石接济吴三桂。沈廷扬在崇祯年间曾多次
办理海上运送南方漕米到天津和辽东松山,有较丰富的经验。弘光登极后他
上言:“臣历年海运,有舟百艘,皆高大完好,中可容二百人。所招水手,
亦皆熟知水道,便捷善斗,堪充水师。今海运已停,如招集水师,加以简练,
沿江上下习战,臣愿统之,则二万之众,足成一军,亦长江之卫也。”当时
有廷臣建议由海路出师北伐,沈廷扬非常高兴,说:“诚使是策得用,吾愿
为前军以启路。”可是,弘光朝廷无意出兵北上,只让他率船队运粮接济吴
三桂。镇守淮安地区的东平伯刘泽清看中了他这批船只,派兵据为己有,运
粮之举才没有实现。⑤
按情理说,弘光朝廷既然正式派出使团去同清方谈判,应当有一个明确
的方案,作为讨价还价的基础。实际情况却并不如此。使团出发前,朱由崧
“命会同府部等官从长酌议。或言:‘以两淮为界。’高辅弘图曰:‘山东
百二山河决不可弃,必不得已,当界河间耳。’马辅士英曰:‘彼主尚幼,
与皇上为叔侄可也。’”①八月初一日,马绍愉致吴三桂信中说,讲定和好之
① 《国榷》卷一百二;《南渡录》卷一。
② 《国榷》卷一百二。
③ 《国榷》卷一百二。
④ 《明清史料》甲编,第一本,第四十页,《奉使兵部右侍郎左懋第等揭帖》所列使团官衔为“钦命奉使
兵部右侍郎加一品服兼都察院右金都御史左、太子太傅中军都督府左都督陈、太仆寺少卿加二品服兼兵部
职方司郎中马”,陈洪范当为左都督。
⑤ 《国榷》卷一百二。
① 李清《三垣笔记》卷下。
② 《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中册,第六十页记陈洪范等带来的谢礼有银十万两,金九百八十一两,
各种锦缎二千五百余匹。
③ 顺治元年八月二十九日巡按山东监察御史朱朗■“为据报先行请旨事”启本引弘光使臣陈洪范所发传牌
语。
④ 李清《南渡录》卷二。按,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父,派祖泽溥同行显然有联络吴三桂的意思。
⑤ 李聿求《鲁之春秋》卷十《沈廷扬传》。
① 李清《三垣笔记》卷下。
后“便是叔侄之君,两家一家,同心杀灭逆贼,共享太平”②。很明显,马士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