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粮食充足的地方是伏俟城,伏俟城是吐蕃大军聚集之地。
达扎路恭又在伏俟城据城而守,城中粮草足够维持十万大军一年所需。
裴旻并非不眼红,只是他觉得只要达扎路恭不傻就不会选择资敌的行为。
即便他要放弃伏俟城也不会将粮草留给唐军。
但是情况略有不同。
达扎路恭不算将粮食留给唐军,而是选择了另一种办法:离去前一边烧毁粮食,一边开仓任由伏俟城的百姓去仓库取粮。
这也是赵颐贞晚到半个时辰的原因。
赵颐贞若是依照原定计划行事,立刻追击,城中十万大军的存粮将颗粒无存。
赵颐贞从大局考虑,自作主张的选择分兵,一边固守粮仓,维护伏俟城的次序,禁止百姓取粮,一边救火,故而耽搁了半个时辰。
由此亦可看出,达扎路恭早已做好了就义的准备,他先一步看穿了王忠嗣的打算。
只是胜负已定,无力回天而已……
而今托达扎路恭的福,唐军从伏俟城、玛多城缴获了大批的粮草,足够十万大军一年所需。
这可比大胜还值得高兴!
裴旻毫不犹豫的下令道:“让牛仙客清点所有粮食入库,从大小勃律将食物运到前线,为我军补给。同时,调张九龄入青海湖,让他安抚民心,负责青海湖的行政事务。告诉他,从今日起,青海湖就是我大唐的疆域。一切制度文化政策,皆向朝廷看齐,另外向朝廷申请免青海湖两年赋税,以助发展。”
说到这里,裴旻双手一拍案几,高声道:“再传令王忠嗣,让他负责青海湖的护卫,另外择五万河陇兵入西域听我调派!”
这最后一句话,裴旻底气十足!
第七十三章 郭李本性
也不怪裴旻突然提高了声音。
西域这大半年的战役,裴旻打的实在有些憋屈。
实力上的差距很难改变的,这也是为何军队重治一说。
军队越强,可行性越高,指挥起来自然顺手。
阿拉伯如若秦朝一般强军的军事制度,还有信仰的洗脑加成,注定了他们的兵卒强悍。
而裴旻麾下只有从河西、陇右带来的四万兵不逊于他们,安西军、北庭军都要略逊一筹,不过也有一战之力。
其余的西域诸国的兵士,裴旻实在头疼。
也许是在唐王朝的庇佑下,他们太过安逸,战斗力很是提神。
那兵卒聚在一起,裴旻几乎以为是哪里的难民聚在一起了。
不安排兵士掠阵,都不敢让他们上阵。便是如此,每次派他们上阵,都不免提心吊胆的。
故而裴旻带来的河陇之兵压力极大,守的也极为被动。
裴旻打了十多年的仗,还是第一次给压的如此憋屈,心底憋着火。
现今青海湖战事以了,将自己手中最精锐的兵士调来,正好缓解缓解心中的憋闷。
若说哥舒翰征服南诏,让唐王朝走出了南征失败的阴影。
王忠嗣攻占青海湖就大大的刺激了唐王朝上下的民族荣誉感。
举国欢腾!
吐蕃是唐王朝的宿敌,从贞观朝的松州之战开始,一直到现在,皆是唐王朝的心腹之患。
两国之间迄今为此,百年时间,大战十数次。
其中包括大非川之战、安西四镇争夺战、青海湖争夺战、冷泉及大岭之战、素罗汗山战役、洪源谷之战,这些动辄十万上下的大规模决战。
唐蕃之间,胜负参半。
即有大非川、青海湖、素罗汗山之败,安西四镇丢失,也有冷泉、大岭、洪源谷的大胜,以及安西四镇的收复……
但是唐王朝对外战绩,痛心疾首的几次大败,皆是吐蕃造成的。
可想而知,对于吐蕃,唐王朝上至朝廷,下到百姓,心中的忌惮与敌视。
而今吐蕃赖以生存的青海湖居然为唐军攻取,这实在是天大的喜讯,大涨民众的荣誉感。
左卫将军郭子仪带着几分疲累的回到屋中,想着王忠嗣年岁与自己相差无几,已经名动天下了。
还有高仙芝,年岁比他还小,却是一战成名,现在是家喻户晓的英雄。
而自己?
虚渡十年时光,固然得到当年裴旻的引荐,得张说的器重,不住的升官,终究没有施展才华的余地。
反而为同僚议论,说他走后门,难以服众,并不能融入京畿。
这并非是郭子仪的能力不行,而是性格使然。
郭子仪的性格过于求安,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老好人,还是那种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类型的老好人。
这种老好人是最吃亏,也最令人看不起的。
要是郭子仪有显赫的身份另说,偏偏是一个寒门子弟,无任何背景。
这样的老好人,又在无多少功绩的情况下,给提拔为左卫将军,谁真正看的起他?
郭子仪想着当初与裴旻的初见,心底莫名有些后悔,忍不住念道:“要是当时自己接受国公的提携,也许不会陷入今日困境了吧。指不定西方之战,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想着当初,自己意图改善京畿风气的雄心壮志,顿时觉得很傻很天真。
京畿兵就是一个大染缸,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关系腐败,张说又得钳制,放不开手脚,他的这点力量是蜉蝣撼树。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