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针对陇右节度使的归属,满朝文武又争论起来。
一连几天的讨论,绝大多数的人选都给刷下去了。
现在呼声最高的是张敬忠、孙仁献、王晙、王毛仲这四个人……
张敬忠是一个诗人,与杨敬述的纸上谈兵不同,他是有真才实学的。中宗神龙三年,张敬忠在朔方军总管麾下担任分判军事,睿宗时,为司勋郎中,迁兵部侍郎。玄宗开元七年,拜平卢节度使。
在职期间,算是兢兢业业,进取不足,守成是绰绰有余。
在平卢节度使的位子上干了经年,自然想往上爬一爬。
孙仁献是松州都督,精明能干,官声极好,在地方上政绩斐然,此次是进京述职。恰逢其会,动员关系,意图更进一步。
王晙就更了不得了,是个真正的人才,明经出身,从清苑县尉,一步步爬到殿中侍御史、渭南县令,直至桂州都督,荆州都督府长史,履历非常的漂亮。而且他在朝中官场人脉绝佳,六部之中皆有亲朋好友,皆有不少人为他说话。
至于王毛仲,自不用说。
他虽说能不怎么样,但是深得帝宠,在禁军这一块只手遮天。混吃等死的十二卫武将中,有半数是他的狐朋狗友。
这群狐朋狗友,凝聚起来,也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针对他们四人,诸多已经站位的大臣纷纷开始力挺自己支持的目标。
礼部尚书徐涛道:“平卢节度使张敬忠,忠义持重,有大树将军的风范,陇右之地,以稳为上,张节度使,最为合适。”
他话音一落,立刻有人接话。
“徐尚书此言差矣!”
兵部侍郎吕斌向来跟徐涛不合,十年前他们还是无话不谈的好友,但是因为争夺礼部侍郎的职位,反目成仇。彼此明争暗斗多年,一刻也不消停。
吕斌本来收了张敬忠的礼物,也是支持张敬忠的。但是得知徐涛也支持张敬忠,直接改了目标,支持自己的好友王晙了。
“陇右军在裴国公的训练下,成了我大唐最强劲劲旅。如此兵士,仅用于固守,实在屈才。荆州都督府长史王晙智勇兼备,可攻可守。即能守护陇右安危,又可协助裴国公震慑西垂之地,方是最佳选择。”
“不妥,不妥!”
王毛仲的亲家公葛福顺再一次站出来为自己的亲家说话了:“陇右军乃是天下精锐,一群悍兵,常人如何镇服?不论是张节度使还是王长史,都不行。霍国公王毛仲,弓马娴熟,才是最佳人选……”
弓马娴熟,王毛仲也就只是这一个长处了。
你一句我一句,就在文武吵翻天的时候。
李隆基伸了一个懒腰,幽幽的道:“朕思前想后,陇右节度使这一职位还是非静远不可,此事就这么定了……”
第四十九章 借题发挥
静!
静!静!
整个大殿一片安静!
李隆基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对于自己的杰作,颇为满意。
想着自己堂堂一个帝王,却连自己最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让堂下的满朝文武逼得,不得不将自己心爱的女子打入冷宫。
那种滋味,让重感情的李隆基实在觉得憋屈难受。
看着满朝文武的嘴脸,他心里的火就不打一处来。
想着你们都不理解朕的感受,朕又何必在意你们的想法?
其实百官所请,除了王毛仲不靠谱,张敬忠、孙仁献、王晙都是有资格的。
不说他们功绩多少多少显赫,几多几多牛逼,但皆在历史上留有点滴贤明,尤其是王晙……
但是李隆基偏不愿意听,非但不听,还任由他们吵闹,自己在上头看戏,看一群猴子相互争吵。
就在他们争出结果的时候,他再出言,一锤定音,说出了一个没有任何人想到的答案。
裴旻,那个即将成为河西节度使的男人。
好半晌!
“陛下不可!”
裴旻的老对头伴食宰相卢怀慎快步站了出来。
“有何不可?”李隆基拿出了自己的王者气概,身躯微微前移,双眼带着几分蔑视的看着卢怀慎。
卢怀慎让李隆基瞧得心头一颤,硬着头皮道:“陛下,裴国公自请调往河西,陛下岂能负他好意?”
“朕岂会负静远?”李隆基理所当然的道:“所以朕已经下令,命他为河西节度使,统凉、甘、肃、瓜、沙、伊、西七州兵马!”
“可陇右?”
李隆基不以为意的道:“能者多劳嘛!静远可比汉武时的霍骠骑,多镇一路,有何不可?”
“万万不可!”
谏官褚哲惊慌失措的冲了出来,道:“这古往今来,还未有节度使身兼两镇军务!这于礼于法,大大不妥。”
李隆基眼中怒意腾起,他记得很清楚。
就是这个褚哲,他是初唐褚遂良的孙子。
褚遂良因为反武则天,受到了武则天的残害,即便人死了都没有放过他,一方面把他的官爵削掉,另一方面把他的子孙后代也流放到他死的地方。
直到李隆基即位,方才为褚遂良平反,褚家人也得以回到长安。
褚家人本就恨武家人入骨,武婕妤干出这种事情,身为谏官的褚哲于公于私都不愿放过她,言辞也是最激烈的。
因此李隆基对他厌恶之极,不给情面地说道:“节度使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景云二年,成为正式官职。虽无一人身兼两镇的前例,却也未有明文规定,不可一人身兼两镇。何来的理,何来的法?朕只知道,静远在我大唐危难之际,放弃京师的荣华富贵,自请出朝,为国戍边,一干九年。”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