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堂堂五姓世家的长房嫡孙,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让人打了十个耳刮子。
这是一辈子洗刷不了的羞辱。
李隆基顿了顿,却也未制止,去迎接即来的三人,见远方李宪、李范、裴旻三人先后而来。
李隆基先叫了一声:“兄长、四弟!”
李宪、李范也跟着称呼李隆基“三郎、三哥”,他们兄弟之间,从来不用帝王尊卑的称呼的。
但礼节,李宪、李范并未忘却,一并向李隆基行礼。
裴旻的地位在二王之下,在他们问好之后,方才跟着作揖拜道:“见过陛下!”
李隆基亲自扶起李宪、李范,让裴旻免礼,意外道:“兄长、四弟,你们怎么来了!”
李宪将李隆基拉倒了一旁,低声道:“三郎,你这是干什么?裴国公有功于江山社稷,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能好好的说?”
李隆基莫名道:“兄长这是帮裴国公求情的?”
“什么跟什么?”李宪道:“为兄什么也不知道,只是在府中跟裴国公一并饮酒作乐,突然得到你劳师动众的包围裴国公府,这才一并来的。到底发生了什么,闹得这般大?”
李隆基心底一动,急切道:“静远什么时候在兄长府上的?”
李宪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只能如实道:“一早就来了,国公得了一本东晋桓伊的《梅花三弄》,昨天与为兄约好今日一并品评。我还约了四弟,一同欣赏呢!”
李隆基听罢,长声厉笑,“来人,将崔澄、崔鸿给朕压入死牢!”
他不愿再听崔澄、崔鸿半句辩解之言。
在李隆基的心理,始终坚信一点,这天下若是只有一人可信,这个人不是日夜侍奉的高力士,而是自己的兄长:
宁王李宪!
第六十八章 友悌宁王
自古君王皆薄幸,最是无情帝王家。
这句话几乎应验了中国五千年所有君王以及嫡系皇亲。
但是能用几乎,就意味着有一些意外。
宁王李宪,就是这个意外。
李宪早年叫李成器,是唐睿宗李旦的长子,自小人如其名,才气过人是李唐皇室出名的神童。
高宗李治初封李宪为永平郡王,文明元年,李宪为皇太子,当时他才六岁。但是那个时候,武则天已经开始插手朝政,将皇帝李旦降为皇嗣,武则天登基,李成器也就变成了皇孙。
此后的十年,李旦给软禁于皇宫,而李宪、李撝、李隆基、李范、李业、李隆悌六兄弟也一样给软禁监控起来。
那个时候,李宪他们兄弟想见自己父亲一面都不容易,作为家中长子,李宪用尽最大的力气,代替父亲的职责,照顾着自己的几个弟弟。
也就是这危难中的十年,他们兄弟相互扶助,情义固若金汤。
尤其是因为幽禁的日子过于艰苦,最小的老六李隆悌未坚持下来,在十岁那年夭折。
此事给了李宪极大的冲击,内疚自责,甚至后悔生于这无情的帝王家。
直至神龙政变,五王复唐,李显继位。
剩于的五兄弟才算苦尽甘来,真正的享受到了荣华富贵。
不过即位的李显却是无能废物,将天下弄的一塌糊涂,还不如武后时期。
后来李隆基策划了唐隆政变,将自己的父亲李旦扶上了帝位。
李旦面临了一个两难的抉择,他就如当初的李渊一样,大儿子李建成是嫡长子,是法定的继承人。
可二儿子李世民却功盖天下,李唐稳定天下的三大战役,李世民指挥了两,天下呈现三分之势。李世民却横扫了王世充、窦建德,打破了三分之局。
如果李建成是一个无能之辈,相信根本没有后来那么多事。
偏偏李建成非但不无能,反而尤为出色,他的军功或许不如李世民那般惊才绝艳,但是在后方的辅政功劳并不小。
最终也造成了玄武门的惨案!
李旦也一般无二。
老三李隆基是功臣,老大李宪却是法定继承人,而且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才智担当并不亚于李隆基。
从大势上分析也是李宪占优!
首先保守派,支持立嫡长子的大臣是李宪稳固的后台,太平公主也站在李宪这边。
支持李隆基的仅是跟着一起谋划唐隆政变的功臣,实力可以说是不成正比。
但是李宪在这个时候做了一个让所有人大掉眼镜的决定,他在绝对占优的情况下,辞让了太子,将皇太子这个大唐未来国君的宝座让给了自己的弟弟李隆基,也成就了李隆基。
李宪也是古往今来唯一一个将帝王宝座让给弟弟的人物。
不只是如此,后来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势同水火的时候,太平公主多次请李宪出山,都为李宪拒绝。
先天政变,李隆基绝地反击,李宪身为老大又义无反顾的为弟弟投身对抗太平公主的第一线。
在政变中,他的任务最为重要,负责稳住他们的父亲李旦。
结果因为裴旻的出现,发生了小小的意外,政变发生之时,太平公主跟李旦在一起。
又是李宪,以性命要挟,迫使李旦控制了太平,这才令得先天政变大获功成。
对于李隆基而言,他是长兄一手带大的,太子之位也是长兄让给他的,甚至坐稳皇位剪除太平公主,大哥李宪也是第一功臣。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