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旻心底激动,拍着大腿,指着自己的心道:“张公,你这话说到我心坎里去了。天子禁军的疲弱是我心底的心病,一直搁着,放心不下。”
府兵制与募兵制是两个极端。
府兵制是重内轻外,以关中之兵而御天下。
而募兵制则是两厢平衡,但这里的平衡就是一种不平衡。
因为边军实力强劲,每有外敌,无需从中央调兵支援,边军自己就能搞定摆平。
这样长此以往,边军作战经验丰富,战斗力节节攀升。而中央军太过安逸,一个个就是虾兵蟹将,不堪一击。
这种情况也不只是唐朝,历朝历代都存在。
也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事情,但是裴旻心底的预算并非中央军一定要比边军强。
而是中央军不能弱。
中央军有着最坚固的城防,有着最好的军备器械,有着最强劲的强弓劲弩,有着边军无法比拟的优势。
有着这种优势,只要中央军不弱,中央军够强,面对长安这样的坚城巨城。
有一万敢战之士,严防死守,就算给裴旻十万兵卒,裴旻都不敢说自己能够攻克长安。
只要中央军有一战之力,能够据城而守,根本不会出现什么天子九逃,首都六失的耻辱事情。
之所以发生这些事情,并非是吐蕃、叛军强悍,实在是中央军太弱,连抵抗的勇气都没有。
张说文武双全,重文亦重武,如裴旻一样,也看出了中央军的疲软,说道:“还望裴公赐教。”
裴旻略一沉吟道:“中央军疲软的关键在于将帅而不是兵士,正所谓虎率羊群,羊亦虎,羊率虎群,虎亦羊。上梁不正,下梁哪有直的道理。要治禁军疲软,首先要治军中将领。原来想要达成这个愿望是难上加难,几乎不可能。但现今王毛仲诛服,正好可以改一改,想法子换取一些新鲜血液,整改禁军风气。只要将强,兵就不会弱。我大唐绝对不缺人才,只是没有给发现,就如当年的王海宾……这方面还需张公自己细心查究。”
说到这里,他突然想到一个人,道:“我到有一个人可以向张公举荐。”
“何人?”张说精神一振。
裴旻用人识人的本事,早已名动天下。
他麾下的诸多文武,几乎皆是他一手提拔的。
每一个都表现出了超凡的本事,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封常清、李嗣业、仆固怀恩。
他们三人在认识裴旻之前,皆是籍籍无名,但是得裴旻器重之后,封常清大有名将之器,李嗣业兼霸王之勇,仆固怀恩智勇双全,都表现的尤为出彩。
他举荐的人,哪里会是等闲?
裴旻笑道:“哪一年的武状元,我不记得了,张公可以去查一查,他叫郭子仪,绝对是一个人才。”
张说谨记在心。
裴旻还想说李光弼,但是他不记得李光弼的年岁,万一李光弼现在还是一个娃儿,那可就糗大了。
接着道:“除了治将,还需培养兵士的荣誉感,责任心。让他们以身为军人为荣,以护卫皇城保护陛下为傲。很多时候,决定胜负的关键不是训练,而是信仰意志……”
裴旻将自己的观点逐一向张说细说。
张说认真的听着,个别地方还会与之辩说几句,一并商讨。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张说恭恭敬敬的一拜。
裴旻也道:“张公过奖了,你的诸多见解,同样让在下获益匪浅。”
送走了张说,裴旻不知张说能不能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但他真心希望,张说能够做到。
第一百一十三章 与郭子仪的八字不合
在洛阳做了两日休整,李隆基决定返回长安。
登上通往长安的船舰,裴旻意外见张说与一青年欢快的聊着天。
青年二十五六上下,身着一身兵士服,手中握着一根大长戟,心中一动,走了上去。
见裴旻过来,张说叫了一声:“裴公!”
裴旻笑着回应。
青年赶忙作揖道:“见过裴公!”
“这位是?”裴旻好奇的看着青年。
张说讶然道:“原来裴公不认识子仪,你跟我举荐他,还以为你们相熟呢。”
裴旻本就有些怀疑,此刻确认笑道:“早年我缺乏人手,曾留意过历届的武举考试。郭子仪与我一般,是武举状元。策论极有见地,故而印象极深,本人却未见过。”
说词什么的,他早已想好了。
说着看着面前的郭子仪,裴旻露着感兴趣的神采,若有所指的道:“久闻大名,今日有幸一见!”
郭子仪太出名了,在后世几乎无人不知,不人不晓。
什么“再造王室,勋高一代”,“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三十年”,各种夸赞聚于一身。
最为关键的是这些夸赞,没有一点儿水分。
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
旁人得其一尚且不易,郭子仪却是样样俱全。
这一点即便放眼天下,中国五千年历史,也没有多少人做到。
做臣子,他忠贯日月,此心无二。
做父亲,他和王氏严格教导子女,儿子女儿人品端方,才华出众,没有一人走上斜路。
做同僚,他洞悉世情,汾阳郡王府从来都是大门洞开,贩夫走卒之辈都能进进出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