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也证明了秦王稷的判断,由于魏国并没有得到其他国家的援手,而且消化宋国故地也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当时的魏国国君魏昭王考虑再三之后,将陶郡让给了秦国。
如此一来,宋国三郡之中魏国就得到了大宋郡和方于郡,而秦国则得到了陶郡。
考虑到这三郡在五国伐齐之前原本并不属于魏国或者秦国,所以秦魏两国对于这个结果都表示满意。
这就是陶郡之所以成为秦国飞地的由来。
所以陶郡这块地方,在短短几年间从宋国土地变成齐国土地,然后又变成魏国土地,最后再变成秦国土地,估计当时陶郡的子民们心中也是比较崩溃的:“我是谁?我到底哪国的?”
陶郡这个地方,无论是对于秦国还是魏国,地位都很不一般。
陶郡之所以得名,乃是因为这个郡之中最富庶的城市——陶丘(又称陶邑、陶城)。
陶丘位于济水南岸,距离位于济水北岸的魏国首都大梁城不过百里,从陶城出发度过睢水南下直至鸿沟,便是楚国未来的都城陈城。
而从陶丘沿着济水穿过大野泽东进,既可以攻击此刻赵国控制下的阳晋、高唐等城市,也可以进攻齐国五都中的平陆城。
总言而之,陶郡的地理位置从军事的角度来说,简直是太优秀了。
有了陶郡,秦国不但能够成功的将魏国的疆土分成两半,而且在东方还有了一个威慑各国的前进据点。
除了军事之外,陶郡的另外一个优势在于经济。
宋国向来重商,而陶郡的经济又是宋国三郡之中较为发达的一个,陶郡的富庶可以说是天下皆知。
以至于当时赵国的权臣奉阳君李兑和秦国权臣穰侯魏冉在讨论五国攻齐的时候,两人都想在瓜分齐国之后把陶郡作为自己的封地。
而后来当秦国打下陶郡之后,这里也确实成为了穰侯魏冉的封地。
在获得陶郡之后,魏冉对于这块封地相当重视,屡屡出兵攻伐陶郡周围的各国,想要为陶郡增加更多的领土,这也是秦王稷后来除掉魏冉时所用的借口之一——“公器私用”。
正是因为陶郡拥有着如此之多的优秀条件,如果拿陶郡来引诱魏国的话,的确是要比什么垣雍靠谱得多,也有吸引力得多了。
毕竟垣雍只不过是一座城,而陶郡可是一个郡,而且还是一个天下知名的富庶之郡。
所以范睢在提出这个提议之后,便继续说道:“大王若将陶郡予魏,则魏必出兵攻赵,如此赵之灭亡可期。赵灭后我大秦放眼天下再无敌手,此乃魏国得陶郡之小利,而我大秦得赵国之大利也,王且思之!”
魏国如果得到了陶郡,不但所有国土连成一片,而且国力也必然会得到增强,瞬间就能够从二流末尾国家爬升到二流前列,这对于魏王圉来说绝对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但假如魏国能够以此出兵并帮助秦国攻灭赵国的话,那么秦国得到的利益却是要十倍于魏国了。
毕竟以区区一个陶郡去换取赵国这个争霸对手的灭亡,这笔账怎么算都只有“赚翻了”三个字。
在说完这番话之后,范睢就闭上了嘴巴,安安静静的等待着秦王稷的回答。
范睢觉得自己该做的该说的都已经做到尽善尽美了,就看秦王稷如何选择了。
第77章 废立
秦王稷会怎么选择呢?
老实说,这个选择一点也不难。
要知道战国时代不同于后世,由于战争频繁到了几乎每年都要开始进行的缘故,因此各国的疆土和国境线都是一直随着战争而不停的变动。
在这样的情况下,割地求和,割地求助这种事情对于战国时代的任何一个君主来说都不少见,秦王稷也不例外。
别看秦王稷现在是天下第一君,但是那并不代表着秦王稷这一朝秦国就牛逼的不得了,六国就真的如同苏洵在《六国论》里所说的“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那样花式跪舔了。
事实上秦王稷这些年来别说是割地求助了,割地求和这种事情他也没少干。
公元前296年,齐国战神匡章率领齐韩魏三国联军历经三年时间攻破函谷关,兵锋直指咸阳城,让秦国面临一次严峻无比的灭国危机。
刚刚登基没几年的秦王稷在三国联军的威逼下被迫向齐国称臣并且割地求和,然后才换得三国联军退兵。
事实上如果当时的齐国相邦孟尝君田文不是因为担心灭掉秦国之后秦国土地被韩魏瓜分而让匡章退兵的话,秦王稷就要以亡国之君的身份载入史册了,就更别提什么承上启下,也没有秦始皇什么事了。
好在后来五国伐齐之时匡章已经老死了,不然有匡章在的话,齐国会不会直接被其他六国一波流推平,那还真不好说。
函谷关被破之后,秦王稷忍辱负重励精图治,终于抓住机会参加了五国伐齐把齐国一波带走,在商鞅变法整整七十年后终于让秦国成为无可争议的战国第一强国。
但即便如此,秦王稷也马上就遭遇了“林下之围”的惨败,被迫再次割地求和,不但将秦赵边境的蔺和离石还给了赵国,并且还不得已放弃了对赵国占领的胶东以及燕国占领的济西两地的领土要求。
既然当年连割地求和这种屈辱的事情都干过,那么现在只不过是割地求助而已,秦王稷又有什么好顾忌的呢?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