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用伍子胥为谋士,孙武为将,发动了对楚国的进攻,五战五捷,攻下了楚都郢,楚昭王仓惶出逃。伍子胥掘开了楚平王的墓穴,鞭尸三百,以报当年杀父、兄之仇。他自己也因此而被封于申,所以又称申胥。
公元前496年,阖闾在战争中受伤,死在归途中。夫差即位后,于公元前494年出兵攻打越国,获大胜。越国以金银珠宝求和,伍子胥进谏,夫差不听。
公元前491年和487年,夫差两次兴师伐齐,伍子胥再次进谏,应先去掉越国这一心头之患,不宜攻打齐国。但夫差仍不听忠言,反听信伯的谗言,令伍子胥自杀。伍子胥对舍人说:我死后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悬挂在东门之上,我要亲眼看见越国入侵,灭亡吴国。于是自刎而死。时在公元前484年。吴王听后大怒,乃将伍子胥尸体装在皮口袋内,抛在江中。
伍子胥的一生,可谓充满传奇色彩。司马迁称他为烈丈夫,并大列传中说:“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所谓君主之怒,流血千里,布衣之怒,溅血五步。从古到今,在人们眼里,伍子胥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伍子胥是否掘墓鞭尸
相传,伍子胥为父兄报仇雪恨,曾经挖了楚平王的坟墓,怒鞭平王尸体三百下。对这一传说,古文献存在“鞭尸”和“鞭坟”两种不同记载,而近年又出现一种完全否定“鞭尸”、“鞭坟”的意见。
一、鞭尸说。《史记·吴太伯世家》云:“子胥、伯鞭平王之尸,以报父仇。”《史记·伍子胥列传》曰:“及吴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可见,司马迁记此事应当无误。扬雄《法言·重黎》也有这种说法,然后批评伍子胥“鞭尸籍棺,皆不由德”。东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除记有“掘墓鞭尸”的情节外,更增加了“左足践腹,右手扶其目,诮之曰‘谁使汝用谗谀之口,杀我父兄,岂不冤哉’”的细节。照此看来,说伍子胥掘墓鞭尸,是有根据的。
二、鞭坟说。此说首先见于《吕氏春秋·首时》的记载,说伍子胥“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彀梁传·定公四年》则说,他“挞平王之墓”。《淮南子·泰族训》和《越绝书·荆平王内传》也都说伍子胥鞭坟。从古文献史料价值来看,《吕氏春秋》成书早于《史记》一百多年,所言楚国史事应当是可信的。这样,伍子胥只是鞭坟三百,没有掘墓鞭尸。
三、否定说。张君在《武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三期上发表《伍子胥何曾掘墓鞭尸》一文,完全推翻“鞭尸”和“鞭坟”两说。他认为,伍子胥既没有掘墓鞭尸,也没有鞭坟泄愤,甚至连破郢之战都未参加。其主要理由是:
《春秋》等是记载春秋时期史事最早又最有权威的典籍,都没有提到过这件事。《左传》仅记载楚平王杀伍奢一家的事,用谴责的笔调,而对伍子胥用同情的笔法,屈原也称赞并自拟于伍子胥。
吴国军队攻入楚国郢都,正是孔子在世的时代。孔子最容不得乱臣贼子,伍子胥引吴入室,掘墓鞭尸,可谓罪大恶极,但孔子言论却只字来提。
《公羊转·定公四年》明确记载伍子胥忠君,不报私仇的思想:“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仇,臣不为也。”他主观上也不愿做掘墓鞭尸之事,这是十分重要的。
伍子胥掘墓鞭尸的故事被改编成无数戏曲、传奇、小说,在民间广泛流传。但是历史真相究竟如何,看来只能存疑。
------------
历史上最大的盗墓头儿:项羽盗秦始皇陵(1)
------------
作案时间:公元前206年
作案地点:秦始皇陵,西安市临潼县城以东,距西安35公里。
受害人:秦始皇
作案人:项羽及30万军队。
作案手段:项羽入关后,以30万之众“盗掘其陵墓,燔烧其宫观,三十日运物不绝”。
作案后果:秦始皇陵遭受严重破坏。但据现代考古探测证明,秦始皇陵的地宫基本完好。
盗墓性质:官盗。秦始皇陵历史上曾经多次遭受过大规模的破坏。此次项羽盗墓是最大的也是最早的一次。
可信程度:《史记》等方献有记载。
秦始皇陵以其规模的宏伟、空前的而闻名。从古城西安西行,经过著名的灞桥,临近临潼时,可以看到大路南侧一座高大的土丘。这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虽然历经两千多年风雨剥蚀,面对渭水平原,依然显示着雄奇的气势。
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看,每个朝代的末年都是最混乱的时期,群雄争霸,盗匪横行,整个社会处于无政府的状态;而此时正是盗墓者掘坟挖墓的大好时机,历代王朝的陵墓几乎都是在这个时候被盗的。公元前206年项羽对秦始皇陵的破坏也不例外。
秦始皇陵的修建
秦始皇(公元前259-210年)姓赢名政,13岁继承王位,22岁亲政。公元前221年,他兼并了割据称雄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