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吴政权盗汉墓
吴芮是汉高祖刘邦亲自封赏的第一代长沙王,死于公元前201年,其墓大约于225年前后被掘。关于其墓被掘,还有一个十分离奇的故事。
据说三国时魏灭吴后,魏国的一个名叫吴纲的南蛮校尉,在安徽寿春见到了一个东吴的老汉。老汉惊愕地对吴纲说:“你的身材相貌很像长沙王吴芮,只是个头矮了点。”吴纲听后大惊,忙说:“吴芮乃是我16世先祖,已死去400多年了,你怎么看得出我相貌像他?”老汉回答说:
“40年前,东吴在临湘(长沙)欲修孙坚庙,因缺少木材,就挖了长沙王之墓,取出棺椁作木料。当时我参加了掘墓之事,曾亲眼看到吴芮的尸体,其面目如生,所以就认出你了!”这个故事史上多有记载,如《水经·湘水注》中写道:“魏黄初末,吴人发芮冢取木,于县立孙坚庙,见芮尸容貌衣服并如故。吴平后,与发冢人于寿春见南蛮校尉吴纲日:‘君形貌何类长沙王吴芮乎!但君微短耳。’纲瞿然日:‘是先祖也。’自芮卒至冢发四百年,至见纲又四十余年矣。”《三国志·诸葛诞传注》中也载道:“……纲瞿然日:‘是先祖也。君何由见之?’见者言所由。纲日:‘更葬不?’答日:‘即更葬矣。’自芮之卒年至冢发四百余年。纲,芮之十六世孙矣。”
关于我们知道的被盗的两汉名墓应该还有我国在1972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
1951年,夏鼐大师曾率湖南考古调查发掘团,在长沙调查、发掘了几百座墓葬,但结果证明,多数古墓均遭盗掘,完整者实在是凤毛麟角。为此,夏鼐大师曾在其发表的《长沙近郊古墓发掘记略》一文中,以抑郁的调子和淡淡的感伤写道:“我们所发掘的最大的一墓,长5米,宽4.2米,大多是木椁墓,椁木保存的程度不一样,有些只剩下放置棺木的漕沟的痕迹,木质已完全腐朽不见,有些椁木保存得非常完整,盗掘者须用锯或斧把椁盖的木板切一缺口才能进去。”“这次我们所发掘的西汉墓葬,仅有两座大墓内木椁保存比较良好,但也只有平铺墓底的地板及其下的枕木保存较佳……墓道向北,墓穴深度距地面8.8米,……后半是主室,室中是一个长10.8米,宽6.8米的木椁,放置木棺和重要的殉葬品。前半分为两室,贮藏陶器等,可惜这墓已被盗过好几次了。……另一木椁大墓是在伍家岭,这墓的主室也曾被盗过了……”
历史的滚滚车轮早已驶过了两汉王朝,人们似乎已经听到了巨轮下统治者痛苦的呻吟声。两次的疯狂厚葬以及由之引发的席卷八荒的盗墓之风,令后人发出沉重的感慨。
------------
青编尽以汲冢来:盗墓使得汲冢遗书被发现
------------
作案时间:西晋初年
作案地点:魏王的墓冢
作案人:不准
作案后果:不准入墓时,“不以为意,往往散乱”,并烧竹简照取宝物。
盗墓性质:民盗
可信程度:有史可查
引子
历史上的盗墓行为,有时也可以导致重要的文化发现。
汉明帝时,符节令宋元推测秦昭王与吕不韦陵墓随葬有秦始皇未焚经书,曾经请求发掘。这种为追求随葬古籍而发冢的设想,反映盗墓的文化收益已经为人们所熟悉。唐人诗作有“青编尽以汲冢来”句,说的是被看作中国文化史之幸事的汲冢发现的故事。夏竦《〈古文四声韵〉序》说到“自项羽妾墓中得古文《孝经》”,也是盗墓所得有益于文化发现的一例。
盗墓过程
秦始皇焚书,真正产生灭绝性后果的是战国时期除秦之外各国史记的被毁。历代史学家对此痛心不已。然而西晋初年,这种损失居然出人意料地得到了些微小的弥补。
西晋初年,河南省汲县发生了一件大事,之所以说是大事,就是它并不同于一般,被称为中国史学界的幸事。那一年在汲县,一个叫不准的盗墓贼,偷偷地掘开一座古墓,当时他并不知道这是一座魏王的墓冢,和其他盗墓贼一样,他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一些意外之财。然而墓穴被打开后,并没像他所期待地那样发现金银财宝,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些杂乱无章的竹片,竹片上有字,共有10万余言。不准大失所望,因为对他来说这些东西毫无用处。因此“不以为意,往往散乱”,由于墓中漆黑,不便寻找随葬品,不准把竹简点着用来照取宝物,由于怕人发现,他在失望之余,勉强把一些可换钱的物品拣到一起就跑了。
后来人们看到被打开的古墓和散落的竹片,便告知官府。于是地方官府出面把散落的竹片拾掇到一起,装了几车运走收藏起来。但是因为不准及当地的村民不知道竹片的价值,“收书不谨,多毁落残缺”。所以这批竹简在自然残损之外又更增加了人为的破坏。
中央朝廷得知后,派大学士苟勖、傅瓒等人对墓中所得竹简整理校定。通过对竹简的研究,人们发现,原来盗墓贼挖开的墓是战国时代魏王冢,带字的竹片竟是前所未知的典籍,其中一部叫《穆天子传》。因它是汲郡人不准在盗墓冢时发现,故这批竹简被称为汲冢书。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