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
李治虽然有些不耐烦了,但他得忍,毕竟他要从谏如流,道:“说吧。”
韩艺道:“一旦大兴科举,可以预见的是,这将会成为我大唐子民的头等大事,甚至可能发展为一考定终身,这对于百姓而言意味着一生,但仅凭科考的成绩而言,未免有些武断了。因此微臣建议,应该将考生平时的行为、品行作为重要的参考。朝廷要得不是那些贪念权势的人才,而是那些有抱负,有理想,是真的想未国家和百姓作出贡献的人才。”
李治本来是不耐烦,但这一听,有点意思,道:“你详细道来。”
“是。”
韩艺道:“微臣以前在扬州的时候,曾听闻扬州有一个考生,总想着当官,因此他拼命的读书,而他年迈的父母就拼了命的耕地、织布,养着他,供着他,因而积累了一身的病痛,然而,在家里的时候,他父母若声音稍大一点,影响到他看书了,都会招收到他的责骂。但是此人饱读诗书,你要与他论孝道,他能跟你说上一天一夜,绝不重复一句话。我朝科考中也有考《孝经》的内容,你要他考这个,他绝对没有问题,但陛下认为他这么是孝顺还是不孝顺?”
李治皱眉道:“此人当然是不孝之子。”他是很注重孝顺的,很不开心。
韩艺道:“科举的弊端就在这里,虽然我们考得都是道德、孝道,但这并不能代表什么,有些人读这些书,只是为了应付高考而已,但并不会这么做,所以微臣认为一个人平时的表现,是最能够体现这人的品行和道德的,圣人说得那些,不是体现在纸上的,而是体现在生活当中,因此微臣建议将这一部分考核的内容,放到生活中去评估。一人可以隐瞒一时,但是他隐瞒不了二十年的过去。”
李治点点头道:“不错,朕非常赞同你的这番建议,孝道不是嘴上说说,还得看平时的表现。道德、礼仪也皆是如此。”
韩瑗突然道:“陛下,特派使之言虽不无道理,但是这施行起来十分复杂,难以付诸实践,而且考核的官员也有可能会借此敛财,滋生出腐败来。”
李治点了下头。
韩艺笑道:“在我大唐还是有许多不为五米折腰的君子,朝廷不能让官员去考核这些,因为官员还是要顾忌人情世故的,应该从民间挑选出一些品格高尚,有名望,受人尊敬的名士前去各地考核。这些人必须一生中的都是没有污点,至少在道德上是没有污点的,而且随机分配,这样可以防止腐败的发生。”
李治嗯了一声,道:“这倒是一个好法子。”话虽如此,他的计划完全给韩艺大乱了,心里也没有底,目光扫视群臣,见大多数人都是如此,于是朗声道:“特派使说得不错,兴科举事关重大,不能过于激进,但慎重考虑,尔等回去之后,多想想,朕也得好生考虑一下。”
“陛下圣明。”
群臣齐声喊道。
第896章 退一步开阔天空
李治自始至终都未说出这一道奏章是谁上的,但是如今看来,也不像是韩艺上的,但大臣们都无暇思考这事,他们更多的是思考的科举,当然,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在思考这科举该如何改革,而是在思考兴科举会给他们带来的利弊。因此退朝之后,大臣们都是在议论纷纷。
如果从中国整个历史上来看,科举的出现,那是必然的,是不可阻挡的,就封建体质而言,要么就是九品中正制,要么你就科举,没有第三个选项。
但是如今是唐初,科考是隋朝才出现的,大家还都深受九品中正制的影响,因此对于科考,朝中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
另外,唐朝的科举制度也是比较合理的,科目很多,而且鼓励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诗赋就是需要思想的开放,唐诗的璀璨,跟唐朝的科考也有莫大的关系,直到明朝的八股文,才将科举视为思想禁锢的工具,这其实是一种倒退。
李治虽然没有就此下以定论,但是他现在摆明要兴科举,要打破士族对于权力中心的垄断,问题是山东士族竟然全部支持科举,再加上民意也是如此,很多大臣也都明白,皇帝现在要改革,科举就是试金石,这是不可阻挡的,他们的思考渐渐从利弊转到如何让科举变得对自己有利。
其实兴科举,也符合韩艺的利益,因他也想借着科举,将自己的贤者六学发扬光大,没有什么比科举更适合推崇贤者六学了,因此他建议是更改科举的内容。
……
早朝过后,四大家族的人齐聚王家。
“看来韩艺已经洞悉了我们的用意。”
崔义玄面色凝重道。
王福畴道:“若是考儒、道二经,咱们四大家族全部都占有绝对的优势,若是考策问,这就需要临场发挥了,从而削弱我们四大家族的优势。”
崔义玄道:“还有就是韩艺希望将他的贤者六学加入科考中,这些可都不是我们家族擅长的。”
崔义中道:“制科一直不受重视,由他去就是了。”
“这可不一定。”
卢秋子道:“如今寒门非常推崇贤者六学,如果广大寒门都重视着制科,说不定还真能它发展起来。”
崔义玄突然瞧向崔戢刃,道:“戢刃,你怎么不说话,这可是你提出来的。”
其实那一道奏章,正是崔戢刃上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