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安石看来,儒学泰斗、无神论先驱、太学副校长病逝就是被司马光和萧慧气出来的。这个令人尊敬的先生死后,往后恐怕许多不良思维会反弹,至少会在太学反弹。太学是国朝后备官员的基地,若被司马光党的人影响,恐怕以后会逐步成为国朝挥之不去的灾难。
于是,王安石虽然没参与司马光萧慧他们的谈判,却果断闯入上清宫安利老赵了一些《李觏对大宋的正面影响和功绩》。
汗,赵祯知道李觏是个什么人,无奈他是敏感人物范仲淹的门生,加上他反道教不被皇后待见,所以老赵对李觏的任用一直很低调。不过现在听闻王安石的谗言说“李觏仅仅五十岁出头,在病中被司马光和萧慧的言论气死了”。
于是老赵力挺王安石,虽因萧慧的原因不方便怒斥司马光,但赵祯当即给予李觏足够追封,且下令把达三十多万字的《李觏集》收录于阁。
卷数真的太多了,除了王雱这个大水货外,大宋文人一般很难水出这么多字的著作,但管它水不水,一律都被老赵给予了肯定。
对此民间秀才友人沸腾,大骂李觏乃是和王雱一样的水货,怎么不把《铁头光》小白文也收录于阁,或者用于在太学做教材?要不要再把王雱弄去国子监做博士导师?看他能教出什么样的水漫金山学生来?
但是秀才敢骂不代表官员也敢出声。总之这次司马光没被骂,但皇帝把李觏的水文收录于阁且大肆追封,这在政治上,是对礼部宣传口极为罕见的打脸现象了。
萧慧也不想真把宋国皇帝惹恼而生事,这才和司马光达成默契,于第五次谈判中再也没说《辽国和大相国寺文化交流》的事宜。
但就算如此,仍旧没得谈。
在私下王安石或许能接受让儿子撤军的无奈选择,但绝不能接受在“辽国大军压境下签署不平等条约的行为”。
对现在的时局王安石已经放话,志愿军撤军有得谈,但前提条件是辽国珊军立即撤离南京,至少要有个北迁三百里动作,才有得谈。
至于萧慧提出的其余条件么,王安石多的没说,只在短文中用词“啧啧”两字,就此没了下文。
鉴于此,不论朝廷还是民间更当心了。随着宋辽谈判分歧日渐加大,甚至过渡到摩擦间断,兴许宋辽战争真有爆发的可能,且不会太远,恐怕就在三月间。
大宋从上到下对辽人的恐惧是根深蒂固的,一些民间评论家认为:扛过去的可能也有的,因为类似寇老西儿的人现在大宋也还有的,大不了再来个澶渊2.0,无非就是勒紧裤腰带过几年。
人们遇到危局时,总会再次想那个人。哪怕他有许多骂名,但也无疑在说明大魔王就算年轻,但领袖的气场已初步成形,魔王领域虽还不成气候,却也已经开始扩散……
第四百九十七章 报——
嘉佑四年一月十九日,赵祯再次不得已下拖着病体早朝。
因为这是萧慧的最后一次逼宫,往前经了多次磋商无果,此番萧慧逼宫的意味非常浓厚,当面对赵祯说出“这是我萧慧最后一次参与宋辽谈判,既然久久无法定论,说明辽使在这里已毫无作用,不如早些回国。”
萧慧没说放弃谈判后会发生什么,事实上就连萧慧自身也不清楚部署于南京的萧炎珊会干什么?
此一时刻宋境的河北两路已基本进入了烽火连营形势,到处可见各军系间的传信兵奔走,非常混乱。作为北京留守在紧急情况下,张方平的权限甚至是和韩琦一样的,所以未等枢密院命令,张方平已经提前下令神武重炮部队机动,打算部署在河间府要塞应对这个局势。
这种情况之下的逼宫,导致早朝一直持续到午间。
萧慧放狠话后就什么也不说了,只冷眼旁观着宋国朝廷自己的慌乱。
一个两个,五个十个,三十个四十个……
至午间,正有越来越多的恐辽官员,于朝上劝说赵祯尽快和辽国达成有效协议,以便维护和“盟友”的和谐关系,为地区和平做出积极的、负责任的努力。
对这个形势王安石和韩琦想直接甩袖离开。但现在真有药丸景象,已经不是一个两个再说,基本上大多数官员都进入了恐辽状态。若这样离开,就更加没人给皇帝底气了。
所以韩琦和王安石只得强撑着,但说话声音逐步被掩盖!
这急转直下的气氛急得赵祯想自杀,自诩见过了大风大浪,但此番的局势实在不同。
“陛下不能在犹豫!”
“大宋不能破罐子破摔,仍要想办法避免看得见的战争,为和平崛起而努力。”
“是的若因此真的掀开宋辽战争,造成生灵涂炭,这有负祖宗交在我等手里的江山社稷。”
除了药丸还是药丸!
“报——”
就在老赵气急攻心想昏倒之际,手持八百里加急符节、来自志愿军的传信兵直接骑战马冲入大殿。
传信兵上气不接下气的下马跪地道:“报陛下……志愿军……志愿军……”
全部人心几乎提到嗓子眼。老赵也脸色惨白的起身:“朕的志愿军怎么了?”
韩琦手舞足蹈的道:“志愿军到底怎么了,快说。”
终于缓过气来了,小兵接着道:“天佑大宋,志愿军于一月三日正式结束了河潢战争!”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