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很明确,四机编队突防。可令人不踏实的是,军里宣布的参战飞行员名单却有六名。很明显,在随后一周时间的针对性训练中,将筛选出最后的参战飞行员。
我们立刻转场飞行到了一个前进机场。这个机场,紧邻那个二十年前和我们有过一场边境战争的国家的边境线。在这里,我们将演练空中密集编队、海上超低空突防等实战科目。选择这里作为演练场当然是有着三重目的:第一,这里不仅被群山环抱便于隐蔽出击,同时机场紧靠北部湾海区,非常适合我们进行海上科目训练;第二,这里和海岛属于两个战略方向,便于我们声东击西,掩盖我们的真实战略意图;第三,顺便可以敲山镇虎,让那个不断在南海上贪欲上升的国家清醒清醒头脑。
那一段,我们参训的六名飞行员彼此之间几乎“杀”红了眼。
我冷静分析了一下自己的处境。
我的劣势:
1、我在六人当中年纪最轻,飞行小时数最低;
2、改飞新机的时间也最短;
3、在大家印象中,我飞行注意力不够集中,爱走神。
我的优势:
1、我最年轻;
2、虽然飞新机的时间最短,但我也同样创造了全师改装时间最短的记录;
3、虽然我给人的印象是注意力不集中,但这是我的个性特点,绝不是我的个性缺点。我认为,一个优秀的飞行员的飞行注意力直接关联到战斗中的战斗力,所以注意力应该科学地培养和分配。但是,衡量飞行员注意力的标准绝不仅仅只有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一项。在飞行和战斗中,飞行员注意的范围宽度,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比例分配,注意力的相互转换速度等等同样直接关联到飞行的质量和战斗的胜负。所以,注意力的集中是相对的,注意力的不集中是绝对的。我的注意力特点决定了我应该充分地发挥自己注意力的优势,尽量通过高强度训练弥补自己注意力的劣势,这样才能科学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注意力水平。
“这么说,你小子的走神还是你的‘神’招了?”
记得在第一次飞行讲评时,大家听完我的自我剖析后哈哈大笑。主持讲评的师长绷着脸眯着眼睛问我。
“现代空战,对飞行员注意力的要求中,恰恰注重的就是飞行员的‘走神’能力!”我面不改色心不跳,语调都没有提高一点。
“哦?”师长来了兴趣,“讲讲你的歪理!”
六
美军在弗洛里达州曾进行过一次4对4的模拟超视距空战。4架配备美军现役最好中距导弹AIM120的F15与4架模拟米格29配备俄罗斯R27中距导弹和R73近距导弹的F15对抗。结果,飞行员反映,他们在空战中根本没有真正“看到”敌机,也根本无暇关照僚机,飞机更没有做什么大规模机动,过载也从没有超过3个G。在整个战斗中,让飞行员忙活的全部是座舱里的各种按钮和显示屏上的各种信息。
这是一个几乎全世界空军都研究过的案例。我面对这个案例时深深陷入了沉思:在现代高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到底是技术在主宰人类?还是人类在主宰技术?
我也曾膜拜在技术的脚下,认定技术决定一切。刚分到部队时,我曾和几个同样血气方刚的伙伴一起“激扬文字”。我们认为,未来空战的决定权在飞机的座舱里面,只有座舱里的微电子技术的革命和信息技术的革命,才是未来空战的真正曙光和希望。当时,我还没有飞上苏27,可是我已经在文章里把苏27的座舱技术批得“体无完肤”了。看看人家美军的飞机座舱,“一平三下”全数字显示的“玻璃座舱”!飞行数据、敌我状态、威胁程度、导弹情况……所有数据一清二楚,发射导弹更是轻松自如的一个按钮!反观苏27,一拉溜圆不溜秋的落后的机械仪表,发射导弹还要扳这个开关,选那个按钮……这在现代空战中,肯定让你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我自己很自信地认为我的这篇“宏论”肯定会在部队引起“轰动”。但是,论文交上去却如泥牛入海。几个和我一样翘首期盼消息的“哥们”开始骚动起来,大家一致认为:部队头头这些“老家伙们”的花岗岩脑袋绝对属于顽固不化级的。一个冲动一点的弟兄绝望地说,中国空军交到这些既看不到差距又不愿意承认差距的人手里,完了!
可是,我们的这些愤怒随着一个人物的到来全部化为乌有了。
那是部队请来做报告的一位歼8团功勋团长。
他飞的是歼8II高空高速战斗机。这种飞机在我和我的“铁哥们”的眼里,几乎落后世界一个世纪,而它的座舱技术更是被我们数落得一无是处。可是,这位团长却用这“落伍”的歼8II建立了传奇般的功勋。他曾经成功排除双发空中停车的险情,他曾经编制出第一本新机改装和训练手册,他曾经第一个使用新机的中距导弹击落靶机......更为传奇的是,他在一次和轰炸机协同进行的空中对抗中,竟然发现了机载雷达被性能说明书湮没了的下视功能!这一发现,不仅让战机上的超视距火控雷达理论上的下视能力变成了事实,而且更全面提高了国产新型战斗机群的整体作战效能。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