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不是说他们真能干得过大明,事实上他们是干不过的,但皇帝陛下是来犒军的,又不是来打仗的,好好的一件事要是因为秦军大举来攻而扫了兴,不免不美。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陈绍威安排好了营内一应防守事务,其实也没有多少事,双联城内的敌人是没实力打出来的,要防备的主要就是那些在城外游荡的神出鬼没的雷霆军,这些家伙现在也鬼机灵的了,不过他们想要攻破防守森严的大营也是力有未逮的,毕竟在这一个区域之内游荡的雷霆军并不多,他们的主力还呆在雍都城里呢。距这里百八十里路,真要大举出动,那可是瞒不过人的。
陈绍威出营的时候,看着新三营的后勤兵们正在替那些难民们搭营帐,这个小小的营地距离他的主营里有里许路,营地已经初具规模了,还有些士兵们扛着锅碗瓢盆粮袋子里正踩着厚厚的积雪往那里走。而新营地外,那个惹事的程小鱼用马拖回来了不少他砍伐的松林子,正在那里挥着斧子将这些树砍成一截一截的。
士兵们似乎都很开心。
他特意绕到了那个小小的新营地去看了一眼,那些衣裳单薄的妇孺孩子们身上或穿着有些显大的明军棉衣,或者裹着棉被,聚在一起呆呆地看着明军们在哪里忙碌着。
他们的眼神很迷茫,但脸上,好歹有了一些生气。
孩子们是最有生气的,稍大一点的,已经在营地里跑来跑去了,当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
不知怎的,看到这一幕,陈绍威自己也觉得心下舒服了不少。
第1185章 同乐
平塘县,原本只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整个县城的百姓加起来也不过两三万人而已,但自从陈志华将这里作为了自己的中军大营的驻扎地,这个小县城一下子便热闹了起来。
在经过了最初的惶恐不安之后,平塘县的老百姓突然发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些来自遥远的明国的军队,竟然比本国的军队,官吏要更好相处得多。
他们纪律森严。
进城的军队并不多,臆想中的兵过猛如虎的忧虑并不存在,这些穿着,打扮与他们秦人大相径庭的大头兵,竟然规规纪纪得如同小媳妇一般。
烧杀抢掠什么的没有见到,倒是县城里一些地痞流氓之类本来准备想趁着这个机会大捞一把的被毫不留情的镇压了。那一颗颗血淋淋的脑袋,又从另外一个方面漳显了这支军队绝不是善人。
城里最大的富翁刘老爷带着家人跑了,偌大的院子便成了大兵的驻扎所在地。县衙的老爷们跑了,那里便成了大明的一个大将军的驻扎所在。
城头上的秦国旗帜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大明的日月旗,除开这些,普通老百姓的日子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同。
当然,硬要说什么不同还是有的。那就是城门洞里子那里收进城税的税丁不见了,一排大明士兵整天便像一根根杆子扎在那里。如果有人要进城,才会有人上来检查一番。
当然,最初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什么人进城。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好几天之后,城里的人发现,城内的商铺又开始营业了,不但有以前的老铺子,还有不少新铺子,那些新铺子都是明人跑来开的。
对一座城市来言,最重要的,当然便是粮食铺子了,绝大部分的百姓,是不可能在家里伫粮的,基本上都是买几天吃的,吃完之后再去买。甚至有特别穷困的人家,基本上是一天一买,今天挣了钱,明天才有的吃。
本来平塘县是没有一颗粮食了的,前不久当官的将城里所有的粮食统统都收走了,不过明人抵达之后,倒是又很快开起了粮铺子。这也是平塘县保持着最大平静的原因之一。
随着时日的推移,来这里的明国商人越来越多,不但那些空着的铺子都已经进驻了商人,现在连大街上都出现了许多的流动的摊贩,卖的东西也五花八门,有许多,平塘县的百姓闻所未闻。
对于老百姓来说,城头之上不管插谁的旗子,脑壳之上不管是谁在管理他们,他们终归还是要生活,要吃饭的。有钱的,有门路的,都跑到雍都城去了,而留下来的,基本上没有地方可去,这样的大冬天里,要是离开了家又没有一个可以栖身的地方,那与自杀又有什么区别。
没等他们去自求活路,倒是有大兵一个个的上门拜访了,没有敲诈,勒索,抢掠,人家是上门来请他们去干活的。一天多少钱,讲得清楚明白。
胆战心惊的百姓们惴惴不安的出了门,开始按照大兵们的要求做事,没有人指望能拿到工钱,或者能给一碗粥也是好的。
一天下来,当兵的将一张张票子发放到百姓手中的时候,大家这才如梦方醒,似乎这世道,真有些不一样了。
手里有了钱,自然便可以去买粮买菜了,也可以去那些商贩手里买些家里急需的东西。日子终归还是要过的。
平塘县城,就在这样的不经意间,慢慢地热闹了起来。
数万大军驻扎在城内城外,在这大冬天里,倒是给城内城外的百姓带来了无数的机会,让他们可以在本来一无所有的时候,又有了不被饿死的机会。
要知道前不久,朝廷可是将他们搜刮得干干净净了。而现在,他们的兜里又开始有了那么一点点余钱。
挣钱的门路很多。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