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从最近传来的消息中看,高丽能够翻盘的可能性很小很小,微乎其微。隔海相望的海东大国,实际上几乎就是个烂柿子,一捏就坏。能将辽国入侵的兵马拖上三五个月就阿弥陀佛,想要击败辽人?得看老天什么时候改姓王。
“若贵国国王已降顺辽国怎么办?”蔡确之下,隔了一名略年长的老臣,另一名年岁相当的大臣出言说话,“若高丽降辽,于我便为叛臣。我中国若出手援救,大使能高丽保不会反戈一击?”
金悌和柳洪都是拿着高丽国王王徽的国书来求救,但若是王徽投降了辽国,那他们可就成了笑话。
这回说话的大臣,在殿中诸臣中最为瘦削矮小,长相并不起眼,但声音洪亮,中气十足。金悌认识他,当年金悌出使大宋,还见过这位王相公最信任的副手。
“曾大参,久疏问候。”金悌又行了一礼,“下国虽是外藩,国中上下无不知名节,国主如何会降于北虏?若想出降,又何必遣我二人来中国求援?”
曾布摇头:“高丽国主遣大使渡海时,辽军不过刚刚南下。如今辽军多已攻下开京,贵国国主会怎么想,那可就难说了。时势易变,谁也说不准人心会变成什么样。”
“沧海桑田,有些事的确会变。但人之忠义,如日月之照,如何会变?!”金悌义正辞严,“金悌初见大参,尚是在十年前。这十年中大参的官位变了,但忠心想来决不会变。”
被金悌顶撞,曾布亦不气恼,点头道:“大使所言甚是。时穷节乃现,忠心要看了才知道。”
这分明是要拖延时间。
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三五)
金悌终于可以确定了,今天殿中已经说过话的几位宰辅中,最为反对援助高丽的应该就是这位参知政事了。
首相韩绛,在意的是大宋的威严。次相蔡确,则是不想看到辽国吞并高丽,但却不愿为此动刀兵。至于那位曾经领军灭国的章枢密,却好像是有意用兵,主张攻击辽国。
最让人难以测度的还是太上皇后,听说话很和气,又有仁心,可是她的倾向却是一点也没有透露出来。到底是要救还是不救,文救还是武救,金悌完全猜不透。
可畏亦复可怖,难怪在她秉政之后,大宋就一举击败了辽国,还抢回了不少土地。那位总希望以大高丽国为王前驱,却不敢与辽国为敌,只能割土求和的太上皇,与他的皇后比起来,当真是差得太远。
幸好那一位是中风退位了,否则现在还在位,过来求也没用……也许情况会是另一种,辽军在大宋抢到心满意足,就不会打高丽的主意了。
金悌心中来回盘算着,又听另一名宰辅说道,“太上皇后听闻北虏攻高丽,便立刻降旨准备救援。登州已经准备好了铁甲一千领,刀、枪各五千柄,箭三十万支,弓一千五百张。若高丽还有需要,中国亦可再行支援。”
说话的这一位老臣,站在西班中,与章惇之间隔了一个年轻得太过分的大臣。不像是领军的将帅,年纪看起来跟首相韩绛相仿佛,又一口气报出了那么多数字,当是以财计名世的能臣薛向。
听到大宋君臣已经准备了这么多兵器,柳洪连忙恭声致谢。金悌略迟半步,也跟着拜谢。
大宋的兵器有多精良,这是天下任何一个国家都清楚的事,听说有能在百步外射穿铁甲的强弓硬弩,也有能投出千斤巨石击毁城墙的投石车,更有能让将领远观千里的千里镜,还有让士兵翱翔于九天之上的飞船。这么多的神兵利器,辽国的尚父殿下只是偷学了其中一二,便送走了碍事的皇帝,自己眼看这就要篡位登基了。
“援助高丽的军器业已完备。登州更有船舶,随时可以泛舟过海,将军器运往高丽。”曾布的声音听起来很冷,“但这一切,必须先证明你们还在与辽国作战,高丽国王没有叛我大宋。”
“也不须那么苛刻。”帘后又有话声传出,“吾治国,当宽以待人。只要高丽还有正臣,不愿降那北虏,我中国又如何会坐视不理,任那忠臣孝子为北虏屠戮。”
韩绛也再次发话,“太上皇后此前业已示下,不能坐视高丽被北虏侵占。纵然此前半年,我中国与北虏大战连场,万里疆界无处无兵火。正待休养生息。但如今在河北处,也已经在点集兵马,整军备战。”
“太上皇后仁德。”柳洪感动直至泣下,金悌也聪明地跪倒,感激涕零,只是他的心很冷。
表面上,大宋君臣都很大方。什么都已经准备好了,只要高丽国中还在抵抗,高丽国王王徽还没有投降,就会全力支援高丽。
可是这些只要细想一下,便可知都是些空话。
说是准备好了兵器甲胄,都放在登州。但实际上呢,那些器械肯定本就是在登州武库中放着的,搬出来送给大高丽国,只要走个账。
说河北已在点集大军,这话就更好笑了。宋辽之间交恶百年,一直都提防着对方,边境上的兵马什么时候少过?那些兵马,随时都在提防着辽国,能说是为高丽点集吗?
大高丽国现在不需要空话,而是宋国实打实的帮助。被围的开京不需要外人等着看结果,而是立刻施救。若是左拖右拖,原本还有口气的,也会给拖死了。
但以太上皇后为首的大宋君臣,看起来就不喜欢冒风险。能用钱打发了就打发了。加之之前的战争,纵然是赢了,可肯定是元气大伤。所以现在的态度如此保守。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