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第三期的《自然》中,提到过这个实验。只是书中没有将道理说出来,像是考试一样,让考生去想原因。穷书生做不起实验,但文及甫能做得起,《自然》上面一干实验,只要手上的条件能满足,文及甫都会设法去重新验证一番。
“这是什么道理?”文彦博问。
“韩冈曾经在桂窗丛谈中说过压力和压强的区别。同样的力道,针能戳破纸张,而手指不行,是因为针尖的压强大。这个也是类似……”
文及甫说到后面声音就小了,终究还是有地方说不通。撑坏木桶的力量是哪里来的,这一点他解释不了。
“再好好想想。”文彦博盯着儿子。
文及甫想了一阵,试探着用文彦博喜欢的话来说:“只要将力气用对地方,虽是四两之力,也能挑动千钧之重。”
“正是这个道理。蝉翼为重,千钧为轻。虽是颠倒,但其实只要放对了地方,不是不成理。”
文彦博对儿子的兴趣,没有干涉的意思。
文彦博看过《自然》,三期都翻过好几遍,其实很多地方都看不懂,尤其是数算的部分太耗神。年纪一大,精力已衰,没有精神去研究什么新学问。但生物、物理和化学的篇章,有意思的地方很多。当作是闲暇时的消遣,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他也鼓励儿孙们多看一看。
自家的儿孙不少,但哪个挑出来都是不擅诗书。眼前的这一个也是连封信都不会写,之前牵连了多少人。幸而现在有了个爱好,能钻研下去。说难不难,需要做实验验证的地方,用钱砸也能砸出个响,不比文才,花多少钱也买不到自己身上。
如果韩冈日后能将气学扶上官学的位置,自家几个不成器的儿孙,好歹也能凑个热闹,捧场凑趣的事可以做做。
纵然过去有些恩怨,但韩冈既然想将气学发扬光大,就必须将心胸放大,兼收并蓄是免不了的,否则他独力支撑又能支撑多久?光靠关中一地的儒生,缺乏足够的声势,想要占据官学的地位,势必比登天还要难上三分。
以韩冈的聪明,相信他能想得明白。
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三)
吕惠卿即将抵达京城,朝堂上的气氛稍稍变得有些诡异了起来。
不管怎么说,那都是击败了辽军,将灵武故地彻底收归中国的功臣。大宋开国以来,能与他相提并论的帅臣屈指可数。
如果以夺占下来的土地和斩首数目记功的话,吕惠卿绝对是在韩冈和郭逵之上。
而这样的功臣,莫说晋身东班,成为宰相,更是被朝堂上的宰辅们联手拒之于京城之外,谁都知道他的心里会有多窝火。
万一到了殿上,指着韩绛、蔡确、章惇一顿骂,那就谁也没脸了。
尽管那样的情况可能性不大,但还是那句老话,事有万一。
在京的朝臣们,有对此担心的,也有准备看好戏的,更有人拜遍诸天神佛,希望他能跟蔡确、章惇拼个你死我活的。
不过吕惠卿回京之前,郭逵倒是先回来了。
他比吕惠卿要早一步回京,但朝堂上的官员几乎都把他给忘掉了。不在京外掌兵,郭逵在朝堂上就没有太多的发言权——尽管本来也没有多少——相比起吕惠卿来,还是差了那么一点。
这一日,知枢密院事的章惇奉太上皇后之命,与几位在京的三衙管军,一并出城郊迎。
苏颂逃过了这份差事,心情轻松地跟韩冈道:“不知道郭仲通敢不敢受这份礼。”
“他有什么不敢的?”韩冈道,向皇后那边应该没有特别的想法,如果当真想将郭逵给架起来,尽可以遣宰相去迎接,绝不会只用一个章惇,“又不是当不起。而且是太上皇后旨意,当然可以接受下来。倒是吕惠卿回来,按照礼数,又是该谁去出迎?”
“韩子华不可能去,不过绝少不了蔡持正。还有玉昆你,肯定也脱不了身。”
“当然脱不了身,谁让是下属呢?该尽的人事,还是要尽一尽。”韩冈笑道:“宣徽院虽然是南北使并称,但南院使的地位还是在北院使之上,就是押记、盖印,两使皆在京中的时候,都是盖的南使之印。”
“幸好吕吉甫回不来……”
苏颂向厅外看了一下,宣徽院没有正经事务可做,占地比起枢密院要小许多,吕惠卿要是回来了,刚刚搬过来的《本草纲目》编修局就必须要搬走了。
“回来倒好了,宣徽院的事也可以推到他身上。”
苏颂笑了一声,却也不回韩冈的话。
见苏颂的反应,韩冈也只能摇头。他不希望吕惠卿回来,这件事人尽皆知,看来掩饰也没用。如果吕惠卿回来只是跟蔡确争位子,韩冈真的不介意,但吕惠卿一回来,少不得会在新学上发力,这就让他心里不舒服了。
“火炮什么时候能好?”过了片刻,苏颂又问道。
“快了,前两天模范已经做好了,明天后天就该浇铸。不过铸好只是开始,要实验的地方太多。毕竟是新东西,要改进的地方很多。使用上,也得有一套规程出来。”
“前日听子厚说了,这件事是打算让令表兄来做?”
韩冈点点头,“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京了。”
枢密院的调令才发出去,送到李信手上还要时间,再等他回来,又不知道有多少时间过去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