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昆说得正是。”张璪拍案说道,“所以方城山的情况才那么好,而并州到代州的轨道同样不差,要是京城到泗州的轨道修起来,又能如玉昆之言,太后和我等就再也不必为汴水之事日夜忧心了。”
“京城到泗州的轨道的确是该建了。”韩冈道,“其实这条路,在方城轨道运行之后不久,便已经开始准备了……只是被各种事给耽搁了,倒是让并代铁路抢了先去。”
“耽搁了一下,可也算是好事了。为王前驱,有并代铁路这条数百里的轨道在前,京城到泗州,也就是京泗铁路铺设起来,也就有了熟手可以使用。”韩冈给轨道的起名简单直接,韩绛倒是很赞赏,“河东的轨道开始使用也有一段时间了,这几个月,该出的问题都出了,怎么解决都有了眉目。这不是六十里的方城轨道能比。玉昆,你说是也不是?”
“相公说得极是。”韩冈点头,韩绛的确说得不错。并代铁路运行半年来,除了大灾大乱,能出的问题的确都出了。
不过作为并代铁路的运行情况并不能算好,经常出些意外。早到、晚点、前后相撞、脱轨,各种各样的问题,每天都层出不穷。
还有盗窃——从轨道上的铁轨,到货箱中的货物,都有贼人伸手。沿途州县颇杀了一批人,吊在铁路两侧的杆子上,也仅仅将河东盗贼的气焰打压下了一点点,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进行追剿。
不过从方城轨道调来的运营队伍,加上半年多的实践,一开始问题频频的局面,已经逐渐向好的方向转变。这就是韩冈敢于开始修筑京泗铁路的原因。
“只是韩冈之前的想法,是将并代铁路向南延长,一直通到河中府的黄河边上,京泗铁路还打算再等等。”
“玉昆说的是李诫之前的上书?”
“正是!”
才经过了几年,在参与方城轨道的修筑,并亲身主持打造并代铁路之后,李诫已经积功转为朝官,这是进士都远远不及的速度。要知道,在方城轨道完工前,李诫仅是韩冈的幕僚而已。
在并代线建设完成并交付使用之后,李诫已经成为闻名朝中的营造大师,姓名直抵御前。名气之大,比他的父亲——京西北路转运使李南公都不逊色。上一次李南公入觐,太后还称赞李诫是青出于蓝,世人也都认为他是雏凤清于老凤声。要不是李诫没有足够的文名和著作,一个进士出身早就赐给他了。
半个月前,李诫就具表上书,请求朝廷允许,将连接代州和太原府【并州】的并代铁路,从太原府向南延伸,经过汾河谷地,通向关中的解州与河中府,直抵要津风陵渡。在此处,便可借由渭河水路,直抵长安京兆府。
李诫对于轨道修造的上书,理所当然地惹起了朝廷的重视。这一条铁路,其实就是后世的同蒲铁路,只是避过了代州通往大同最为艰难的一段。通过这条铁路,关中与河东两大经济区就能贯通起来。虽然还没有蒸汽机车,但运输量也会十倍于前,对两地的商业和人员往来,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韩绛对关中河东连接一线的好处不能尽数知晓,但他明白,李诫之所以提出向南延长并代铁路,必然得到了韩冈的允许,甚至就是秉持韩冈的心意。
“李诫的提议不为不善。只是加上了太原至河中府,这条轨道贯穿了整个河东,直抵关中,长度差不多要超过一千五百里了,这运行上,恐怕还是有些问题吧?”
“相公一言中的。”韩冈叹了一口气,这事没有好避讳的,“说起来,还是缺人才啊。”
“也是少了历练。再多添一条京泗铁路,就可以历练出更多的人才。”张璪说道。
“从现今六路发运司的情况,就可以看得出人才有多大的用处。才一年的时间,发运司的法度就败坏到如此地步,不仅仅是薛向的缘故,也有他提拔的那些有才干的官员被调任……而此辈调任乃是正理,无可非议,但没有合格的官员填补进去,足见朝廷乏人。”
韩绛对韩冈的说法连连点头,“玉昆这话说得没错。军事、财计、刑名、水利、转运,这些事务皆需专才来管理。寻常进士就是书呆子,不经历练,贸然坐上正衙的位置,不说成事了,就只会坏事。”
韩冈道:“一榜进士四百,多是只明经义与对策,能够在实务上有所长才的,连十分之一都不到。”
张璪连连摇头,“辅弼良才,哪有那么多?一榜也就三五人的样子,再有一二十能做实事的,也就这么多了。剩下的皆是庸碌之辈,做老了官,或许能积累些许治才来。”
朝廷对官员的选拔,虽不能说唯才是举,可是但凡能够升任金紫重臣的进士,好歹都有一技之长。
最差也有些文学水平,至于在军事、财计等实务方面有一技之长的,其晋升的速度,远比寻常进士要快得多。
不说别人,只说现在已经完蛋了的蔡京,他能够在高中进士五年,就顺利转官,并进入中书任职,十年,就做上了殿中侍御史。靠得可不是长相和书法,他的才干不管以多严苛的标准,都是一等一的。
“玉昆,朝廷得人之难,尽人皆知,不知你对此有什么想法?”韩绛不想再多绕圈子了,要韩冈摊牌。
“依韩冈的一点浅见。如今有明法科,唐时有明算科,日后还可以加一个明工科。进士乃拔萃之选,其余诸科,则是招收专才,以供朝廷之用。”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