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以说是元老重臣开始翻身的标志,韩纯彦本以为父亲会以三朝宰相的身份,安定天子之心。可没想到父亲会这般写。说以上七条是造成契丹人生疑的原因,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以可疑之形,如将官之类,因而罢去。”,到时候,如果契丹人“果自败盟,则可一振威武,恢复故疆”。
这是自相矛盾啊!
放弃交通高丽;放弃拓边熙河路;放弃在边境种植用来抵挡胡骑的榆柳;废除河北保甲;边境诸州不再筑城凿池;都作院和军器监打造兵器、战车,以及河北整备军力的行动也尽数停止。
这一番事做下来,到了契丹人南下时,如何能一振威武?
韩琦瞥了头脑混乱的儿子一眼,冷笑道:“想想王介甫是怎么与天子说的?”
对待契丹人的贪欲,王安石始终是主张强硬地对待。对于契丹人意欲重新划定河东地界的要求,王安石说着要寸土不让,并让刘庠、韩缜在谈判中有理有据的拒绝。
如果天子当真同意他的意见,当真放心下来,就根本就不需要向他们这一干被遣出在外的元老重臣问政。
既然天子现在下了诏书,问政元老。可见王安石的话,对天子来说,已经没有了说服力。这个时候,便是良机。
自太宗之后,赵家的皇帝都是这样。可有一个胆子大的吗?
韩琦做了那么长时间的宰相,历经三朝,又曾经亲自见证过仁宗当年与契丹谈判的经历,早看透了赵家子孙是何般模样!越是他这等见惯了皇帝的重臣,就越能看得透受命于天的那些人的本质,绝不会像乡里愚民一般,将皇帝当作神明般崇敬。
韩琦和声再问道:“四哥,依你之见,如果朝廷坚持不允萧禧所求,契丹人可会南侵?”
韩纯彦想了一想,摇头道:“应当不至于此。契丹内乱未已,百姓饥寒待救,而辽主又是荒于政事,成天游猎于荒野间,而朝中更是奸臣当道。虚言恫吓也就罢了,怎么会当真南下侵攻?!”
也就在熙宁五年,辽国北方大族乌古敌烈部起兵叛乱,虽然被剿平,却依然给辽国北疆带来极大的伤害。而去年,辽国又是全国性的饥荒,冬天,又是雪灾,牛羊冻死无数。
这样的情况下,辽人怎么敢南下用兵?其实辽国君臣要得也根本不是土地,而是要增加岁币,以便度过时艰,一如仁宗朝时的那一次增加岁币一般。
可是天子和世人仍将契丹当成了不是生产的蛮族,一旦有灾就到汉地来抢!其实辽国早就变了。韩琦看得明白,只是他可没打算说得那么透。
韩琦笑得深沉,如同当年坐镇朝堂之上,相三帝立二主的时候一般的笑容。既然契丹人不会南下,不利用这个机会,动摇王安石和新法,又更待何时?
第三十七章 相叹投残笔(中)
雨后的黄河波涛汹涌,浊流滚滚。
原本只在河床中心地带的河水,此时已经快要漫到大堤前,眼看着就要一波一波地开始冲击着刚刚夯筑好没有多久的黄河大堤。
河中的滔滔洪流,是来自于陕西、京西的秋汛,涛声如雷。滔滔黄河水尽管离着堤面还有半丈多,可比起另一侧的白马县地面,整整要高出了三四丈。如果大堤溃破,堤外的一片土地上,洪流将纵横驰骋,再无地势能阻。
站在大堤向下望久了,普通人少不了就会有些头晕目眩、双脚发软。而韩冈带着一群人走在比寻常官道还要宽阔几分的大堤之上,也是很注意地行在中间,尽量远离河面。此等洪流,如果落水根本就是没有救的。
此时的黄河大堤已经不复几个月来的热闹,放眼望过去,这一段堤岸上冷冷清清,只有韩冈一行三十多人。
就在一个月前,白马县一段的河堤提前完工,高度虽然只增加了三到五尺不等,不过厚度却平均增加了三分之一,并且在几处河道转弯、容易破堤的位置上,不仅仅特别加厚,于大堤内侧,更是增筑了几道用以阻洪、称为月堤的小坝。
宽阔的大堤内部主体还是黄土,不过外层则是用的是石灰、河沙加上黏土混合成的三合土,厚厚地夯筑起来,现在已经坚硬如石,不惧水泡。走在刚刚下过雨的大堤上,木质的靴底夺夺响着,如同踩着石板路上,一点泥浆也没有。
韩冈沿着大堤走了一阵,对这一工程质量很是满意。只要常年不懈的检修,大堤主体保上三五十年应该没问题。
王旁走得累了,停了脚,对着韩冈道:“今天又有一批流民北上返乡。恐怕不等到了冬天,人就都走光了,要筑内堤可是没办法了。”
说是这么说,可王旁脸上的表情与所说的内容完全不同,笑得如释重负。
“自由来去嘛。”韩冈也是很放松的笑了一笑。
流民逐渐北返,回家乡去播种,也就代表着他安抚流民的任务也即将结束,整整一年的辛苦,如今也告一段落。日后要筑内堤,拿钱征召本地民夫也没问题,并不需要今年赶着用流民来完成。
方兴跟着道:“如今洛阳、大名的外堤增筑都没有完工,北岸甚至大部分都没有开工。以眼下的进度,没有个三五年,外堤不能建功,内堤也难动手。”
“不过朝廷难得下了决心,要重新整治河防,即便要耗上多年时间,以亿万计的钱粮,天子当是心甘情愿。”王旁望着滚滚激流,半年多来的用心劳苦,神色中已多了一点深沉和稳重,“若能洪水不再为患,京畿百姓当也是乐意出上一份力。”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