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西北军中要不要招呼则个?”蔡攸又问。
“打招呼有用吗?陶子礼那厮心大的很,说不定还想直取兴灵,破灭西夏呢。武好古手里捏着几千精锐,那可是打败过两万西夏大军的强兵啊……陶子礼怎么可能不用他们?”
“不会真的让武好古领兵破了兴庆府吧?”
“怎么可能?你忘了元丰四年的那一战了?无定河边拔几个州是一回事儿,打到兴灵又是另一回事儿了。”蔡京打了个哈欠,“把武好古折腾到西北去就已经赢了一招,接下去就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大人,您说的那个告发武好古的小人,是不是要弄过来?”蔡攸试探着问。
杜文忠虽然不是武好古系统的核心人物,但却也是非常接近核心圈子的,一定知道许多内幕!
“当然要弄到手里,你跑一趟清池县吧,从吕颐浩那里把人带来。记着,这事儿不能让旁人知道。武好古那厮在沧州可是颇有势力的。”
在杜文忠的问题上,武好古的确是疏忽了……也不能说疏忽,主要还是武好古的势力草创,根基还是忒浅。而且北宋的政治氛围也比较宽松,官场上斗来斗去都是放嘴炮。什么杀手,什么死士的并不多见,武好古在界河商市算是有死士的,那200个阻卜战奴和千人假子军团,还有西门家、慕容家、柴家的那帮子侄都是能替武好古上阵杀敌的。
但是他们不是干杀手的料,既不会“追”,也不会“暗杀”。如果杜文忠走沧州江湖的路子逃亡,柴家倒是能找到他。可是他却不知怎么到了吕颐浩手中,这些那帮江湖人士连杜文忠的影子都找不到了。
……
武好古并不知道自己一个小疏忽给有心当小辫子给抓了,也不知道蔡京已经有了夺取界河商市的计划。他只知道童贯和武好文联袂到了开封府——他们俩是回京述职的名义到达的,所谓的述职,当然就是向赵佶报告前线的情况和各级将领的功劳了。
不过武好古没有见到他们,因为这两人都是把国家大事放在首位的官儿,入城后也没回家,而是直接风尘仆仆的就去了皇宫。这二位当然不用閤门司慢慢排班了,直接就去崇政殿候见,而且很快就在摆了地图台的崇政殿偏殿里面见到了官家赵佶。
从赵佶那里,童贯和武好文听说了武好古要去替代高俅带兵的惊人消息。
“陛,陛下要让武好古去指挥两直精兵?”
“陛下,我大哥他同意了?”
赵佶心情非常不错,他刚刚听童贯和武好文叙述了西北前线大战的情况——这可比看奏章过瘾啊!童贯就是个能吹的,武好文又当过“说书”,自然能说了。
如果不是遗传性胆小的毛病,赵佶都想学李世民,来个御驾亲征了。
“唔。”赵佶笑着点头,“高俅的功劳很大了,加遥郡是肯定的。童贯、武二,你们俩也是功不可没啊!难道就不应该让武大郎也立点儿功劳?一个遥郡,朕看他也加得了。”
童贯和武好文听了赵佶的话儿,很有点儿无语了。
打仗啊!而且是和可怕的西贼打,可不是闹着玩的!
赵佶大概知道他们俩想说什么,笑着开口:“旁人怕西贼,武好古可不怕。他在界河商市整天和辽人打交道,辽人不比西贼凶狠?”
是啊,武好古还收了大石头为徒,还和阿骨打称兄道弟。区区西贼给他们二位提鞋的资格都没有。
“你们不必担心了。”赵佶笑着,“童贯,回头你和武好古一起走,去鄜延路监军。”
“奴婢领旨。”童贯知道赵佶是什么意思——仗还得他来指挥啊!
“武二。”赵佶看着武好文,表情稍微有点古怪,“这个……你的功劳很大啊!不过钟傅不想用你当机宜了,那就给你换个地方,先去做一任相州通判吧。”
第六百九十章 500名军官
通判,又称通判州事,因为拥有监察一州官吏之权,又被称为监州,也可以视为知州的副职。权力是很大的,不过品级却不大高,通常由京官担任,与权知军、州事的朝臣品级相差悬殊,亦为大小相制之意。
赵佶现在提出让武好文去当相州通判,意思就是要把他提拔到京官的级别上了。而且相州还是个对武好文来说有特殊意义的州,相州的权知相州事韩治是武好文的大舅子。而武好文的妻子韩氏不仅是相州人,还是在相州长大的。
如果武好文去相州做通判,就能把老婆孩子都带着,几乎等于在自己老家做官了。而且韩治肯定不会为难自己的妹夫,这一任通判肯定可以舒舒服服,也不会缺少政绩,再回京城,就能四平八稳升到朝臣了。
而且,就官场履历而言,这样安排也是最漂亮的。武好文虽然入仕的时间不长,却已经做过了校书、知县、说书、主管机宜文字,现在再加一任通判。既有中央任职,又有在地方当一县父母官,还上过前线,又当过监州。可谓是丰富多彩,而且处处都有不错的政绩。有这样漂亮的履历,将来还怕不能荐跻二府?
明白了赵佶的用心,武好文暂时也不去想当什么御史了,而是揖拜一礼,“臣谢陛下隆恩。”
“二郎。”赵佶显得特别亲切,笑着问,“朕已经看过你弹劾种傅的奏章了,你觉得钟傅不能胜任西路副帅之职?”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