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有那么多钱吗?
不是赵佶要问,何执中、张叔夜也想问。且不说抑兼并、均田地要不要花钱,就是320个营和20个封国,得花出去的钱就多得不敢想象了!
“回禀陛下。”纪忆倒是不慌不忙,“朝廷现在没有那么多钱,但将来一定会有办法弄到钱的。”
“什么办法?”赵佶感兴趣的问。
“臣现在不知。”纪忆回答道。
现在不知?不知你当什么少宰啊?赵佶翻了翻眼皮,都有一种把纪忆打发回交趾国的冲动了。
“但是有人知道。”纪忆又来了一句。
赵佶忙问:“谁知道?”
“周国元首武好古知道。”纪忆淡淡地说,“周国的兵费的确比我朝节省,但是其举国的财入也只有我朝的七八分之一。以这点财入,周国要如何在南洋大建封国呢?”
“武好古一定有办法的!”赵佶沉着声说,“可我朝怎么办?”
“抄!”纪忆的回答非常简单。
“抄?”
“武好古有什么办法,我朝照抄就是。”
纪大奸相笑道:“会做文章的都知道,要在他人的旧文中盗窃陈言,东抄西袭。变法图强其实也是如此,他国之法可以为师。如今我朝的新军、新学、银行、商市等等,多有借鉴自周国者。便是复古之派宣称的‘抑兼并、行均田’也部分师从周国。所以等周国寻出封建南洋的财路,臣自会酌情抄袭的!”
还挺有道理的……只是不知道纪忆的探花是不是抄来的?
赵佶细细一想,居然也点点头道:“那朕就准卿等所奏,先定大政,再想办法去抄……哦,是去寻财路吧。只是这新军当如何练?南洋当如何封?两府可有细则?”
“尚无细则。”纪忆道,“陛下既然准臣等所奏,臣等再慢慢制定细则不迟。”
是慢慢制定细则还是慢慢去抄袭?赵佶心里想着。
纪忆接着说:“封建、练兵之事体大,不可贸然行事。应该反复思量,仔细推敲。所以臣建议设立政事堂条例房,选善于政务、军务、财务的新学人才,专职制定方略细则。而且封建南洋不是我大宋一国之事,还必须和周国商讨地盘划分之事。至于抑制兼并,推行均田之法,则当设立专门的均田署,在京畿路试行。”
还别说,纪奸相做事还挺有章法的!
奸相通常都是很能干的,要不然只能奸,当不了相。
纪忆现在则是奸相中的战斗相,所以一出手就非同凡响。至少把上上下下都糊弄好了,都认为他是有办法的,就是没有办法,也会去抄一个办法出来!
实际上,纪忆真的是有办法的。而且他的办法也不全靠抄,至少在南洋殖民的问题上,他是有办法的——他已经领导过两场殖民运动了,当然有许多经验教训,怎么会没有办法?
而他的办法就是官商勾结!
殖民扩张这种事情,光靠官僚是不行的,就算加个封君一样不行。必须得有商人参与并且发挥巨大的作用,要不然效率太低,成本过高,就等着死亏吧!
当然了,只有商,没有官也不行。
没有官方背景就无法产生足够的权威,就很难在海外建立起强有力的政权。没有政权,建立军事据点,开设学校,有计划的教化和征讨蛮夷等等的事情就没有办法开展。
所以纪忆的办法就是“星洲模式”,建立起一个个半商半官的,自治的殖民据点,作为封国的中心……
但是这套办法纪忆不能贸然拿出来,要不然会被御史言官弹劾得无地自容,所以只能等武好古先抄一遍,抄成了国际先进经验,纪忆再来引进,别人就没话说了。
而这种互相抄袭借鉴的发展路径,则是列国模式的好处,如果只有大一统的一国,抄都没得抄!
而武好古的大周国在制定分封南洋诸侯国的规则时,当然也要把南洋都护府、交趾国,以及苏适在台湾岛上搞开拓的经验教训都找出来好好的抄袭……
第一千三百零八章 维新变法裱糊(四)
随着米友仁从开封府带回了草签好的瓜分南洋的协议,怎么在南洋建立诸侯国的问题,就被摆上了桌面。
米友仁和纪忆达成的协议是这样的,盛产粮食的爪哇岛一分为二,东边归宋,西边归周。
黄金水道三佛齐海峡也切两半,北面归宋,南面归周——其中星洲岛归属大宋,名义上成了赵家坡。不过实际上做主的,肯定是纪家!
而三佛齐国的故都,又名旧港的巴邻旁以及扼守三佛齐海峡西面入口的亚齐港都归属大周。
三佛齐海峡以东的婆罗洲则是周北宋南进行划分。
吕宋大岛归属周国,同时三佛齐海峡以西的锡兰大岛(属于西洋了)归属宋国。
南洋的其余地区,包括占婆、真腊、蒲甘等国,以及南洋的其余岛屿,任凭两国自由行动,先占先得!
西洋地方(不包括锡兰岛)也任凭两国自由行动,同样是先占先得。
以上这些,就是后来被称为“臭名昭著”的《纪米殖民协定》。大殖民者纪忆和米友仁也因此遗臭万年……被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民所唾弃。
而同样热爱和平的武好古,在大周共和三年秋天的时候,却根本没有意识到《纪米殖民协定》会给南洋、西洋各国人民带去多么深重的灾难。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