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好古点点头:“那是必须的,不能说是谁就是谁的。”
“登记完以后还要换契。”武义久道,“换契约要收费,一亩田收一斗麦子。换完契约还有共和十年的秋税,也是一亩一斗!而且不登记、不换契、不交税,皆不问不追。等到秋税完结后,再清丈土地,和他们算总账!”
挺大一元首,居然处心积虑算计小民,要夺其田产,这可真是有点大不仁啊!
“你就不怕官逼民反?”武好古问儿子。
“不怕!”武义久摇摇头,“共和执政府会在河东以外的新附州县实行军管!每个县都至少驻兵一营。登记田土,更换田契,征收秋税,清丈土地,都由他们进行。如果有人造反,当场格杀!事毕之后,该营有功将士,就在所镇之县授田。授田有余,就算是官田,先出租,再逐步发卖。还可以以之为抵押,发行土地债券。用土地债券所得来治理黄河、淮河,以及河北、河南漕运。”
这小子真是太奸诈了!
武好古心中一叹:自己这个大儒怎么就教出这样的儿子?
不过也是时代不好,人心不古,不奸诈一点,元首也当不下去啊!如果武三郎不奸诈,上哪儿搞几个亿来治理黄河、淮河、漕运?连几十万有功将士的土地奖励都发不起,不是立马就被推翻了?
“也行啊!”武好古点了点头,“三郎,这事儿口风一定要紧,泄了汤就麻烦了。现在还有谁知道?”
“儿子就和章之凤商量过。”
“章之凤没问题。”武好古道,“不要再和别人说了……执行就是了!大不了就是有人造反,咱们有几十万大军,根本不怕!”
“造反是不怕的。”武义久笑道,“但是咱们和南方、西方的烂仗不能再打下去了。现在要安内,攘外的事情最好能停一停。大人,您有办法吗?”
在“圈地”一事得到武好古的支持后,武义久又提及了和平的事儿。
仗打到现在这个份上,差不多了。
黄河泛滥成这样,不能不管啊!
而且,黄河漕运一段,辽东的粮食也运不到中原了。都没有饭吃了,还打个毛啊?
既然不打了,当然就要考虑停战安内的事情了。
地主阶级的土地要找借口没收,黄河、淮河该治还得治!
徐、海二州得尽快复原,让它们成为大周资本主义第二核心。
另外,海上也不要再打了,再打下去税都收不上了!
武好古想了想:“咱们是不是还围困着磁州?”
“不是磁州,是邯郸,滏阳已经打破了。”武义久笑道,“刚刚得到的消息。”
“抓到韩肖胄了?”
“抓到了!”
武好古点点头,“把他请来天津市吧!另外,再请高廉走一趟凉州,让西凉王出面调停。西宋那边,应该没什么问题。至于东宋,请你二叔出面斡旋。”
第一千三百九十七章 大家都要先安内
大宋昭义军节度使韩肖胄是和他麾下最骁勇的大将武松一块被抓到的。
说实在的,他们俩真是对得起大宋朝廷的厚恩了。
虽然在武义勇过飞狐口的时候,他们虚报了一个战功,忽悠了一下朝廷。但是在随后对抗河东军团、太行军团和河北西路军团夹击的时候,他们表现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如果要论战功,恐怕仅次于那个掘开黄河大坝的杜充了……
杜充当然是有功劳的!虽然他没打什么正经仗,但是黄河决口这事儿比50万宋军都难对付。
如果没有黄河决口,武义勇这会儿多半都打到潼关了。
可是现在,他还在开封府,忙着处理饥民北上就食的烂事儿!
而且赵楷(武美娘)那边也给打乱了阵脚,暂时顾不上拥立赵佶复位了,也是好一阵手忙脚乱,回头少不了还得治理淮河。
总之,新周、东宋,没有个十年八年,都不可能有余力去攻打赵桓的西宋了。
对于赵桓而言,这十年八年,可是非常难得的时间窗口啊!
从这个角度而言,杜充就是西宋中兴的头号功臣。
而韩肖胄和目前还被困在邯郸的宗泽,则是西宋中兴的另外两大功臣了。
因为大周共和军在他们身上费了不少力气!
昭义军据守的地盘比较险要,而且又是藩镇,自然会尽心布置。所以昭义军辖区内的棱堡、城池、壁坞,都比别处要坚固。
另外,昭义军对民众的控制也比大宋要强不少。
昭义军虽然没有如周国一样,推行军事公民制度。但是韩氏政权在巨大的防御压力下,也不得不采用的土地兵役制度——韩氏政权也没什么钱可以去募兵啊。如果不把兵役压在土地上,韩氏昭义镇根本维持不下去。
而昭义镇的土地兵役制,则是和团练制度融合在一起的。
也就是先清丈土地人口,摸清楚到底有多少田多少人以及土地的归属。然后以宗族为单位——土地、人口不以户计,而是以宗族计——根据土地的多寡,分摊兵役,制定《兵役账》。
所有的宗族,包括相州韩氏,都有义务根据《兵役账》的记录,提供壮丁。
而在壮丁服役期间,宗族有义务供养其家眷,若壮丁阵亡,则需供养其子嗣直到成年。
同时,昭义军中的官职分配,也会根据《兵役账》中承担兵役的情况,进行安排。凡是承担兵役多的宗族,得官就多,反之得官就少。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