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西宋方面,在靠排队枪毙和白兵突击打仗的步兵方面,是有明显优势的。
西宋没有义务兵役制,都是军户、枪大夫当兵,自然是走精兵路线的。
所以他们的步兵可以承受比较大的伤亡,顶着周军的排枪冲到距离周军战线二三十步的近距离上才开火齐射。
在这个距离上打出的步枪齐射威力极大,可以给对手造成致命的打击!在很多时候,两轮近距离的齐射就能摧毁敌人的士气。
但是周军炮兵的威力,又将西宋精锐的近距离排枪的绝活给抵消了。
战斗就这样陷入了胶着,双方的损失也不相上下,一直打到黄昏时分,两宋联军的3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抵达战场,加入决战,才迫使杀得兴起的武元镇再次下令部队在夜色的掩护下,撤出了战场。
而两宋联军则随即展开追逐战,迫使武元镇的第18军丢弃了大量的装备、辎重,还扔了八个殿后的步兵营,才狼狈逃回了襄城大棱堡。
不过一个月后,武元镇的第18军就再一次恢复了元气。不仅恢复了元气,而还变成了第十二兵团,拥有了两个五万人的步兵军(第18军、第30军),再一次回到了战场。
而在这一个月中,本想杀向开封府的赵良将却被周军的名将吴休指挥的第19军给纠缠住了。
第19军趁着赵良将追击武元镇的机会,打垮了负责牵制自己的西宋步兵师,随后进入颍昌府和颍昌民兵会师,并且将后者变成了自己所属的第8个师。
而在赵良将返回后,拥有了8个师的吴休却又一次避战。在之后的一个月间,吴休的第19军就采取了牛皮糖式的尾行战术,在避免决战的情况下,紧紧咬着入侵的两宋联军。
使得他们不敢北上开封府,只得在颍昌、汝州、陈州、蔡州一带徘徊运动。
虽然打了不少胜仗,也扯动了周军的淮河防线,但是却失去了北上开封府的机会……中原陆上的战争,还是陷入了持久之中。
第一千五百零七章 东宋兴亡,在此一战
神洲大陆上的战争陷入持久其实早就在大周共和国高层和都机宜司预料之中,这是交战双方实力对比所决定的。
西宋有几十万经过实战和严酷训练的精锐步兵,而东宋的本土也有一亿人口,而且也是一个工业化国家。动员和装备几百万军队根本不在话下。
想要依靠一场速决战击败这样两个对手,基本上是痴心妄想。
当然了,两宋联军在河南省地面上打出的一连串攻势作战,也出乎了都机宜司的预料。
在赵良将被阻挡在襄城、郾城、颍昌一线前,还着实手忙脚乱了一阵——他们也知道赵良将的目标是黄河大坝。这几乎是大周共和国在这场战争中唯一的弱点。
不过工业化国家的组织和动员能力同西宋这样的封建国家相比,根本不在一个维度上。赵良将在河南取得的胜利,很快就被迅速动员起来的兵海给淹没了。
除了工业化的动员能力惊人外,由蒸汽机所带来的中原运河运力的提升,也成了压倒赵良将的巨大砝码。
经过二百多年的“黄、淮、运综合治理”,到共和226年的时候,以五丈河、汴河、蔡河、金水河、黄河和永济河为主干的水运体系,不仅没有残破,而且还发挥着比以往任何时期更重要的作用!
说到中原水运体系,又难免要牵扯一下如今大周共和国的工农业和城市布局了。
在走了200多年资本主义道路后,大周本土的人口分布变得很不均衡。出现了燕津、徐海、辽河、日本关东等四大都市圈。一亿四千万本土人口中的60%生活在这四大都市圈中。而余下的5600余万人口则分布在异常辽阔的土地上。
此时奚王领地已经变成了大周共和国的本土,而奚国的王公都变成了从大周共和国执政府领取年金的富家翁。所以大周共和国的本土也就变得非常辽阔,不仅包括了后世的蒙古高原、内外东北,而且还拥有整个东西伯利亚。
而支撑人口集中的大都会圈经济的,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也只能是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了。
大周的四大都会圈都是纺织工业中心,不过有着各种不同的发展重点。
其中辽河流域的城市大多以毛纺织业及其关联产业为支柱——靠近辽河的牧区可以提供大量优质羊毛,使得辽河流域城市的毛纺工业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
燕津地区则是棉纺和毛纺并存,因为燕津地区正处于大草原和棉花种植地带的交汇处。
徐海地区则是世界最大的棉纺业生产中心,因为临近徐海的河南、山东,现在都是棉花种植的大省。
而东日本省的关东城市圈则发展成了丝织业的中心。这是因为日本列岛是大周共和国本土最适合种植桑树养蚕的地区,那里的丝绸质量不在江南所产的丝绸之下。
从这四大都市圈的纺织工业布局,就不难看出,现在大周共和国的农村其实也是工业化的一部分。那里的生产和工商业城市的需求是一致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降低中原、河北等内陆地区的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也就成了整个国家需要花大力气解决的问题了。
而大力发展水运,在铁路出现和普及前,自然就是唯一的选择。
所以在过去的200多年中,遍布中原、河北、山东西部的运河网络,都得到了精心的维护。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