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宋朝担任枢密使和知枢密院事的官员,哪怕是文官多少也是知一些兵的。
此外,枢密院本身是管军的,也只有枢密院有办法凑齐四五百个会打仗的学生来教老师……国子监可没地方去找那么些小武臣来念书。就算由枢密院和兵部找来了,国子监的一帮大儒也管不了啊。
国子监现在连死读书的太学生都管不大好,要是再来一批杀人放火的武官,那还怎么得了?
可枢密院就不同了,那些小武官敢不听枢密院的话是可以杀头的!国子监能杀谁的头啊?而也不能给国子监这样的权力啊,要不然武士生可以杀?那太学生呢?国子学生呢?这些都是堂堂士大夫啊!怎么可以杀头?
所以武学要招收真正的武士,就必须由枢密院或兵部这样的衙门来管——本来就应该这样,也不知宋朝的一帮文官的脑洞是怎么开的,居然让国子监去管一个军事学校……
“有道理。”赵煦看了眼枢密使曾布,“曾卿以为如何?”
曾布回答道:“陛下,臣以为由枢密院管辖育将之事是可行的。只是目前武学中的博士、吏员、武学生都没有兵籍,也非武人,不适合由枢密院管理。”
赵煦知道曾布是不愿意接现有的武学的烂摊子,而是想另起炉灶再开一个。
“那现有的武学、武举呢?”
“武学宜先维持原状。”曾布奏道,“待已经入学的武学生学成之后,再停办武学,不过武举应该维持不变。”
“不变?”赵煦有些不明白,“我朝的武举不也和武学一样,从来就不曾举出一个良将,为何要维持不变?”
“陛下,武举和文举一样,都是朝廷取士之法,也是天下士子晋升之途,不宜关闭。”
虽然没有用,但也得开着……
赵煦又瞧了瞧章惇,章惇道:“臣也以为,武学、武举可暂时维持不变。可以在枢密院下设一个兵学司,专门训练队正、部将一级的武臣。生员可由各系将禁军的正将、副将,以及各路安抚使推荐。所荐之人,需粗通文字,有从军作战之履历,有杂品武臣之官阶,年25岁以下。学成之后,可以授三班借职之官位,充当新练禁军之队正。”
三班借职是一个从九品的武官,是最小的武官。而系将禁军的队正通常是由杂品武臣担任的,有时候部将都可以由杂品武臣来当。
所以授三班借职并且充当队正的前程,对绝大多数士人来说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这个“兵学司”似乎就是给行伍出身的武人“镀镀金”罢了。
“既然章卿也如此以为,那就设立一个枢密院兵学司吧。”赵煦想了想,又道,“就让慕容忘忧出任判兵学司,同时再选西军出身的知兵之员担任知兵学司事。”
“臣领旨。”
赵煦说完这事儿,又想到了武好古,于是就问:“那个武好古要怎样赏赐?”
“陛下,臣以为武好古此行功劳甚大,宜转七官,任从七品东上閤门副使。”
回答此问题的是枢密副使蔡京,武好古昨晚又去蔡府拜访过了,没有见到蔡京,不过见了蔡攸,还送上一些辽国的“土特产”。所以蔡京今天就提携武好古一番,让他当了大使臣中第二小的东上閤门副使了。
“转七官也不多。”赵煦也认可了蔡京的建议,宋朝的武官是立功可以连升,犯错可以一撸到底的,所以转七官并不是没有先例可循的。“那么他的差遣呢?这次该赏他一个差遣了,朕下特旨就是了。”
第二百八十六章 当了市长
武好古并不是科举考出来的官儿,也不是行伍上起来的官儿,所以在担任差遣的问题上是有限制的。必须年满二十五岁,否则就需要皇帝下特旨才能担任实职。
不过武好古现在立了那么多大功,的确也有资格让赵煦下个特旨了。
赵煦思索了一下,又问道:“该给他甚底差遣为好呢?一个从七品的武官,倒是可以授个县令了。”
宋朝的县官有县令和知县之分,其中进士出身的文官出任县官时授知县,没有进士出身的官员授县令。另外,宋朝的武官也可以出任地方官,其中大使臣可以出任县令。
而县令或者知县也不是小官了,担任此职的官阶自从七品到从六品都有——官大的当大县的县官,官小的去管小县。而武好古的从七品武官是管不了赤县(京城内)和畿县(京城外)的,望县(四千户以上)也悬,最多捞个紧县(三千户以上,四千户以下)的县令。
不过武好古年纪太小,当官的时间也短,当个县令还是有些不合适。
章惇这时开口奏道:“陛下,臣以为武好古不适合做县令。他名为武官,实则是个商人,又入仕不久,做县令恐难以胜任。”
赵煦笑道:“朕也以为他做不了县令。可是他能做甚底?去做钤辖恐怕更不合适吧?要不叫他去閤门司做官?”
钤辖又名兵马钤辖,是个统兵官,有路分钤辖和州钤辖之分,相当于后世的警备司令,显然也不是武好古能当的官儿。
而閤门司就是管宫门的衙门,同时也掌握官员觐见的差事,一般是给将门艺术家或将门资本家做的,倒适合武好古。不过武好古并不想去给赵煦看门……
章惇斟酌着开口:“臣以为,这界河商市倒是武好古能管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