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好古其实是在下一盘房地产大棋,不仅要在开封府城内搞上六七个大盘项目,还打算顺手开发开封府城西离宫周围的地产。
这个金明池和琼林苑距离开封府城其实是很近的,周围都是开封府富豪高官的地产,武好古和潘孝庵在那里也有不少土地。都可以用来开发,可以修建一个“学区房”和官员的住宅,还可以修建市集、瓦子、码头、库房等设施。
另外,赵佶的离宫,使馆区,市集瓦子,富豪和官员的住宅区,学校区,以及一座营区,将来可以共同构成一座附属于开封府的小而坚固的城池。
顺便说一句,现在的开封府的城墙其实不是后人想象中高大雄伟,坚不可摧的模样。开封府的城墙其实是很破的!年久失修,不少地方都出现了塌陷,只有城门楼子修得比较体面。
不过,就算开封府的城墙没问题,这座一百多万人口的大城市也是无法防御的。一个是城墙没有坚固到可以防御黄河大水的地步;二是人口太多,吃饭是个问题;三是城池太大,需要投入的守城部队太多。
所以忧国忧民的官家心腹奸臣武好古,就琢磨了一个弃大守小的路子。放弃开封府大城,同时在开封府城旁修一个小而坚固的城池。
“大郎的办法倒是不错……”赵佶认真的斟酌了一番,“不过眼下还是不行啊。”
赵佶还没有轻佻到马上给自己修离宫的地步!现在他的皇帝宝座还不稳当呢!
“可以慢慢来。”武好古道,“陛下现在刚刚登基,还是应该先做一些能让天下人称颂的事情。”
“天下人称颂?”赵佶问,“大郎,你想说甚底?”
武好古道:“先帝一朝,文治武功都颇有建树,只是朝中新旧两党恶斗,有伤及国本的苗头。陛下初登帝位,或许可以缓和党争,化解恩怨,使得朝中两党多少可以摒弃一些成见。”
“如何缓和?”赵佶问。
“陛下可以让朝臣及以上官员获罪安置及编管者,一律遣送海州。”
赵佶问:“都去海州?”
武好古点点头道:“都去海州吧,海州是山清水秀,对于上了年纪的官员也是个好地方。而且距离开封府也不远,沿途转送起来也方便,还能省不少路费,也省得他们在路上过世……新旧两党现在都有点水火之势了,若是再贬官贬出不少人命,将来恐怕更要恶斗了。”
“对,对,对。”潘孝庵附和道,“那帮老臣走路都摇摇晃晃的,好好在开封府呆着还隔三岔五生个病,真要贬去远恶之地,那肯定是有去无回了,和杀头没有甚分别。”
高俅则说:“陛下,现在有不少元祐年间的老臣获罪被贬在外,将他们赦还也需要一个过程,若是陛下能让他们先去海州,太后一定会赞成的。”
和武好古、潘孝庵不同,高俅的党派色彩是很浓的。他是高太后的远亲,又在苏东坡、王诜府上做过书吏,是典型的旧党背景。所以他不提将来要贬出去的新党奸臣,只提他们旧党的元祐诸贤。
“好,就这么办。”赵佶听了高俅的话,终于做了决定。实际上他现在还没有掌权,只能向太后提出建议,不能自己下旨意。不过能讨好太后的建议,赵佶还是很愿意提出的。
第三百八十八章 为人父
赵佶果然向向太后提出了“贬官止于海州”的建议,并且得到了向太后和朝中众臣的一致赞同——现在是新党大臣和旧党太后搭班,人人都有被贬的风险。贬的近一点,总归是好的吧?
元月二十二日,朝廷就正式颁布大诏,宣布今后凡官至朝臣及以上者,获罪后安置、编管之地,一律定为海州。现在已经被安置在远恶军州的获罪官员,凡曾经官至朝臣者,一律迁往海州安置、编管。
也就是说,无论新党旧党,都不必担心被安置、编管到天涯海角去了,至少理论上不会去了。
当然了,朝廷还可以把看不顺眼的官员派去知儋州。不过知州不算惩罚人的差遣,那可是正经的一州父母官。所以官员是可以“不就”的,也就是拒绝做知儋州事。而朝廷最多不给派新的差遣,让这个官儿做个没有职事的候选官。
而就在朝廷宣布“贬官止于海州”的同日,向太后又圈定了熙宁九年的状元,如今的吏部侍郎徐铎为知贡举,主持元符三年的礼部试。第二天一大早,以徐铎为首的一众考官,包括一位同知贡举,两位权同知贡举,以及点检试卷、监贡院门、诸科出义、考试、覆考等一干官员三十余人,一齐同赴临时充作贡院的国子监。
从这一天起,所有的考官都会被锁于贡院之中,直到二月初十礼部试开始,这段时间称之为锁院。
在这十几天中,被锁在贡院中的考官们会商量出今次科举的考题。给今年的科举大比出题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因为科举考试的目的不仅是抡才,同时也是为了推行和宣告朝廷的政治主张。
由于哲宗皇帝的突然驾崩,朝廷的大政方针和政治主张,将再次发生剧变。而这一次礼部试的考题,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变化。
这不仅是对考官们的考验,而且对于正在准备应考的举人们来说,也是一场额外的考验。谁都不知道他们苦学七年的“王学”(王安石的学说),在这次大比中还算不算数?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