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忆笑了笑:“张介仲一定不知道阳谷西门家的根底吧?”
“怎么?其中还有隐秘?”
纪忆点点头道:“自是有隐秘的!在辽国那边,也有一个西门家,就是医巫闾山马家的家臣……下官上一次使辽之时,就在西门青、马植的安排下走了一趟医巫闾山。”
“还有这事儿?”张叔夜吃了一惊。
张商英摇摇头打断纪忆道:“忆之,莫说这些了。”
他的官比张叔夜大多了,当时又是中书舍人,自然知道其中的隐秘。不过这事儿的保密级别很高,哪怕张叔夜现在是枢密院兵学司博士兼管谍报事,好像也不够级别知道。
张商英顿了顿,又把话题转到了开封府,“韩师朴眼看就要拜次相了,恐怕元祐年的事情,又要来了!”
“不会的。”纪忆笑着说,“向太后不是高太后……要不了几个月就该归政了。至于官家,他还是想要建功立业的!”
“当真?”张商英看着纪忆,脸上露出了惊喜的表情。
官家想要建功立业,那么新党可就没有什么好怕的了。
……
“你家大哥儿真的是这么说的?”
“是啊,岳丈,我那大哥儿就是不学有术……经常会冒出些惊世骇俗的想法。”
同一时刻在给武好古打小报告的人,除了纪忆居然还有武好文!武好古的亲弟弟!
他也不是存心要给哥哥找麻烦,而是一直被他老哥想要“传播儒学于四方”的宏大理想所困扰,所以就和自己的岳父老泰山说起了。
武好文的岳父就是韩忠彦了,现在已经回到了开封府,当上了副相。而正在家里待职的武好文,则每天都往韩府走动。
“这事儿吧。”韩忠彦笑着摇头道,“不该他说……传播大道不能说不对,但那是饱学鸿儒们思考的,他连进士都没中,也没有甚底著作传世,怎么能说这事儿?”
“哦。”武好文点点头,颇为受教,“岳父的意思是传道是应该的,但不是我大哥能做的,应该让饱学鸿儒来做。”
“呃……”韩老头皱了下眉头,自家这女婿怎么尽瞎联想啊?这话要传出去,别人还以为自己要干这事儿呢!
呵呵,传播大道啊!这可是圣人才能做成的事情……自己要去做了,难道也想当韩圣人吗?
“当今哪有这样的饱学鸿儒?”韩忠彦马上说明道,“就是老夫也没这资格的。”
“哦。”武好文心说:那就是不能传道?
韩忠彦看了眼狐疑的女婿,心想:还是赶紧给他安排个职位吧!别让他整天瞎琢磨。
“二哥儿。”韩忠彦道,“你想做秘书省正字对吗?老夫替你安排则个。”
第四百一十三章 不一样的绿色
在元符三年的夏秋两季当中,终于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武好古,意气风发的开始处理经营商市的具体事宜了。
他的一亩三分地其实是很小的,就是界河南北的各几万亩土地。在辽宋两国各自的特殊需要之下,或者在赵佶这顶巨大的保护伞的遮蔽之下,一时已经成了他的天地。码头、市集、学校、马场、堤坝,各种大工在金钱和官府命令的双重作用下,以极快的速度在进行建设。
至于某人的小报告和各方势力的觊觎,暂时还没有办法撼动武好古在界河商市的统治。毕竟他的后台是大宋官家本人!
而且,所谓的“商市自治”,在目前也仅仅是让商市脱离了大宋的文官体系,并没有离开宫廷的掌控。
武好古是官家心腹,界河商市的大部分元老都有开封将门的背景,而直接代表官家的奉应局现在也开到了清州城,只等界河商市规模初具就会搬过来。
而张叔夜这些日子也在安排禁军伪装的各行各业的人物(也许他们的禁军才是装的)入驻商市。
总之,一切尽在掌握!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界河商市也渐渐开始繁荣了。在阿拉丁商会第一个入驻之后不久,海州吴家,平江纪家,开封府苏家(苏家老醋),阳谷西门家的生药铺和金拱楼,阎婆儿的怡红院,潘家的金银绢帛交引铺,共和行和马植合资的望北楼地产行,还有许多贩卖牛羊马匹皮毛生药的商家陆续也都入驻了。
暂时没有房子也无妨,学阿拉丁商会先搞些个帐篷在平整好的空地上支起来就是了!
大家这么因陋就简的来做买卖也不完全是因为看好界河商市的未来,而是因为新鲜开业的界河商市真是有点儿优惠政策。
首先就是界河市舶司还没有正常运作——界河市舶司虽然早就成立了,不过因为界河商市一直处在建设之中,所以市舶司的官员吏人一时没有到齐。现在武好古只是在界河商市的码头设了一个关卡,对进出的船只收取市税和船税,税率比别处低一些,而且也没有实行“和买”(实际上是低价强买)。这让走界河出入的商人可以比走别的关口可以多赚不少。
其次是马植也在界河对岸放水,辽宋间的贸易从来就不是完全自由的,各自都有禁止输出的货物。
宋朝这边对铜铁书籍等物品进行管制——没错,就是书籍!大宋朝廷似乎很担心周边的国家学习了儒家真理后强大起来,所以一直对文字类的书籍进行管制。甚至连佛经都不许出口……也许是担心外国人(也不知道包不包括天竺人)念经念多了可以得到佛祖的庇佑,从而国力强盛吧?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