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他也不会招收太多的“才子”入学,免得以后都去科举了,没人往外面去传教。不过李纲是“必中”的前途,武好古当然要把他招入云台学宫,有可能的话,再让他入自己门下,传以“万恶为首之道”——就是赚钱之道啦!也不知道李纲有没有兴趣?
听了武好古的表态,李纲顿时松了口气。
“那就劳烦崇道先生引在下入东坡门下了。”
大家各自达到了目的,心情也变得格外舒畅。
当下,米友仁便在家中设宴,招待武好古和李纲。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正当武好古和李纲推杯换盏的时候,门外女使突然来报,“有州衙公人前来,在门外求见。”
米友仁一怔,忙站起身来。
心里面感到奇怪:莫非有贼要自己去捉吗?
他的本职还是朐山县尉,为大宋捉贼才是他的工作。当然了,他是不怕贼的。因为他爹米芾给他派了两个帮手,都是开封禁军的杂品武臣,打仗是不会的,但是功夫还是有一点的,肯定不会让米友仁给毛贼捉去。
当下,米友仁就和武好古、李纲道了一声“少陪”,便出去见州衙派来的公人了。
不一会儿的功夫,米友仁又兴冲冲回来了。
“元晖,是有毛贼要捉吗?”武好古也以为海州闹了贼。
“不是有贼要捉。”米友仁道,“是进奏院来人了。”
“是有诏书给东坡先生?”武好古猜想一定是委任苏东坡当提举云台学宫的诏书到了。
米有仁点点头:“有一封是给东坡先生的,还有一封是给老师的诏书。”
“给我的?”武好古一阵迷糊。
自家和官家说过了,明年上元节后就回开封府去,然后再北上界河商市的。现在赵佶怎么就给自己下诏书了?难道进奏院的人搞错了,把官家的书信当成了诏书?
第四百四十三章 真正的教育
赵佶真的给武好古下了一道诏书!
是让他尽快返回开封府去的!
并不是赵佶这位大宋圣君太想念武好古了,而是界河商市那边传来了北国的重要情报——北阻卜汗王磨古斯在今年夏天的一场战斗中被契丹人捕获,被押到上京城凌迟处死了!
这意味着契丹人和北阻卜的战争,暂时告一段落了。这场战争虽然持续了八到九年,让契丹人疲于奔命,但还是以契丹人的胜利告终了。似乎表明了契丹的武力依旧强大,那么宋辽之间的关系,和大宋对辽国的政策,是否要随之发生变化呢?
武好古是“契丹问题”的专家,在做出决定前,赵佶想要听取他的意见。同时奉诏入京的还有负责北国谍报工作的张叔夜和沧州县尉纪忆,后者也和武好古一起深入辽境搞过谍报活动。
也就是说,武好古在海州的“假期”,要提前结束了。不过在他离开之前,还是有许多事情要安排妥帖的。
除了这道召还武好古的诏书之外,赵佶还给了苏东坡一道敕命,任命他提举云台学宫,并且让苏东坡、武好古推荐学宫属员,还从封桩库中拨给苏东坡一万缗钱,作为云台学宫的启动资金。
另外,赵佶还允许云台学宫在云台山脚下的宿城镇征购土地,建设书院学堂。还允许苏东坡“自主招生”和设立科目、分堂——这三点都是武好古离开开封府前向赵佶请求来的“特权”。
云台学宫虽然是官学的背景,但绝不是第二太学,也没有必然授官的前途——授官对云台学宫的发展并不是好事!因为太学上舍只有100个名额,云台学宫还能超过太学?
太学外舍有2000人的名额,最后能升入上舍并且得到官职的仅仅只有100人,即便算上比较容易得官的内舍生,也才400人。另外的1600人屁也没捞着,就被淘汰了。
这样的淘汰率,可不是正常的大学应该有的……完全是授官名额有限,不得不淘汰一大批人罢了。
“老师,云台学宫不能学太学三舍法恁般淘汰生员。”
在苏东坡领受了提举云台学宫一职的次日,召集门下开会的时候,武好古就马上说出了自己的设想。
“三舍法是为了选官才那么干的。”武好古说,“云台学宫是为了育才而设,不必如此苛刻。”
怎么变成育才了?
在场的苏门中人都有点奇怪。云台学宫不是为海外布道而设的吗?怎么一转眼就成了育才之地了呢?
苏东坡只是笑着,“崇道,你有何想法,尽管说吧。”
武好古道:“学生以为,云台学宫应该设立诸多分堂分校,分别传授不同的学问……学宫授徒的目的是育才,而非选官。育才合格即可,选官则需求精。学宫下属的学堂虽然也要分成外舍、内舍和上舍。不过升舍的淘汰率不宜超过一成,另外,三舍的课业应该是由易入难,逐步推进的,务求让学生日有所得,能在学宫学到真才实学。”
其实选官也不是“求精”,而是官员人数有限,必须淘汰大部分考生。所以就一味钻牛角尖了!
而人才越多越好,所以就不必走牛角尖的路线了。
“关于云台学宫下属的学堂。”武好古又说,“学生也有一些想法。云台学宫之下应该有不同的学堂,以培育不同的人才,一是通才;二是博士;三是伎术之才……”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