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中兵力与克敌制胜
②
《孙子》说:“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镒、铢,是古
代重量单位。1镒为 24 两。1 两为24 铢。镒与铢的比例为 576:1。以镒称
铢比喻为兵力占绝对优势,以铢称镒比喻为兵力占绝对劣势); “用兵之法
③ ④
十者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 “以众击寡”, “并敌一向,千
里杀将,是谓巧能成事。” 《孙子》的这些论述,揭示了用兵的规律性的东
西,特别是其中的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是很可取的。一是用兵要以实力为基
础;二是用兵要有重点,不能四面出击;三是只有以集中对分散,才能奏效。
以上三条都有个斗智问题。
后人对集中兵力原则的论述,直到克劳塞维茨为止,还没有超过 《孙子》
的。至于运用得好的,那倒不乏其例。例如中国的孙膑、韩信、陆逊等都是
集中使用兵力的能手。
清太祖努尔哈赤,在 1619年3 月进行的萨尔浒之战中,他以6.8万旗兵
对 11万明军,采取 “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方针,巧妙集中兵力,结
果大败明军。拿破仑在其20 余年的戎马生涯中,进行过50 多次大的战役,
多数战役取得了成功。他的用兵突出特点就是:在决定性的时间最大限度地
集中兵力于一个决定性的方向和地点,造成局部优势,一战而胜,再及其余。
奥斯特利茨战役堪称拿破仑用兵史上最光辉的一页。此役,他以了万法军大
战 10万俄奥联军,结果以法军获全胜,俄奥联军惨败而告终。对这次战役,
恩格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 “这是战略上的奇迹,只要战争还存在,
①
这次战役就不会被忘记。” 拿破仑以少胜多 (从总体上说)的秘诀在善于集
中兵力。
自觉地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解释和运用集中兵力的原则,是在马克思
主义产生之后。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
物质力量才能摧毁。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 卷第 326 页。
② 《孙子·形篇》。
③ 《孙子·谋攻篇》。
④ 《孙子·虚实篇》。
① 转引自 《古今中外百战评》第174 页。
恩格斯说: “埃帕米农达斯第一个创立了直到今天仍然解决几乎一切决
战的伟大的战术原则:不要沿正面平分兵力,而把兵力集中在决定性地段进
行主攻。”①
据查:埃帕米农达斯 (约公元前420—362 年),是古希腊底比斯城邦的
统帅,特维奴隶主民主制领袖。公元 371 年,他曾以 “斜楔”阵法败斯巴达
克军于留克特拉,次年率军侵入伯罗奔尼撒,再予斯巴达克军以重创,从而
树立了底比斯在希腊的霸权,后在曼捉尼亚战役中伤亡。
《孙子》一书,大约成书于公元前496 年至前453 年间。 《孙子》提出
的集中兵力原则比埃帕尔米农达斯还早,可能恩格斯当时还未看到 《孙子》
译文,故把埃帕米农达斯说成是集中兵力原则的第一个创立者。
毛泽东用唯物辩证法的哲理对集中兵力作了系统的论述,并在中国革命
战争的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这一原则。
毛泽东形象地说: “几个大汉打一个大汉之容易打胜,这是常识中包含
②
的真理。” 又说:“我们的经验,分兵几乎没有一次不失败,集中兵力以击
小于我或等于我或稍大于我之敌,则往往胜利。”③
毛泽东比喻说,一个手掌伸开手指打人是没有劲的,只有捏成拳头打人
才有力。十个手指按十个跳蚤,结果一个也捉不到。
集中兵力打歼灭战,这是毛泽东一贯的作战指导思想。
十大军事原则中文字最多的一条原则就是:“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
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
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人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
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面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
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
得失相当的消耗战。这样,在全体上,我们是劣势 (就数量来说),但在每
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这就保证了战役的
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将在全体上转变为优势,直到歼灭一切敌人。”
①
毛泽东关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论述,特别精彩、特别值得
我们领会的是辩证法思想。如果说集中优势兵力的唯物论道理,前人大体上
都已讲过了。那未对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辩证法,毛泽东作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