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战争中,不能再单以数量来判断兵力、兵器的聚散,判定作战效益的大小,
而要看这个 “量”是由什么“质”组成的,以及这个“量”是如何组合的。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量敌用兵,恰当地使用和分配兵力、兵器,始终保持歼
敌所需要的合理优势,以较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因此,军事谋略者,
只有掌握了科学用兵的效益尺度——客观概率的科学法则,才有助于提高用
兵的科学性,预见性。
现代作战的效益,不仅取决于兵员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还与武器效率如
射程、精度、杀伤威力、攻击强度有关。现代作战要求军队成疏开配置,战
术密度不宜过大,同时,由于战场空间扩大,又必须强调保持力量上的优势。
要解决好这一矛盾,军事谋略者必须摒弃靠直观感觉和传统经验使用兵力的
方法,而以概率论为基础的定量分析法,进行科学的分析、计算,求出在不
同条件下所需兵力、兵器 (据其战斗效能)的倍数,确定最佳兵力部署,使
决策合于战场实际,夺取作战的胜利。
强调兵力、兵器的运用要重视质量,并不是说在装备技术性能总体上处
于弱者的一方就无能为力。以往集中优势兵力的道理仍然是适用的,只不过
是要根据新的情况,更加灵活地执行就是了。比如说,在某种情况下,针对
阵地防御之敌,我们在兵力、兵器的优化组合上下功夫,将自己的优质兵力、
兵器,按照超浓缩集中思想,通过各种巧妙的组合,大胆组成强兵硬器 “集
束”,形成局部优势,再加上天时、地利、人的智谋,夺取作战的胜利是可
能的。当然,为了加速作战进程,使歼敌更有把握,适当地增加兵力,梯次
配置,建立合理的战术密度和保持合理的优势,是完全必要的。
第三、力争有利态势
“势”,就是借助军事实力,充分发挥指挥员的智谋作用,所形成的有
利态势和强大的冲击力。其实质在于达成 “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目的。现代
条件下 “势”的内容和形式有很大的发展变化,突出表现为“势”的易变性
增大,对“势”的应变性要求更高。因此,指挥员不仅要善于形成有利的“势”,
而且还必须善于抓住战机,因势而动。
未来战场,攻防相互渗透,空间广阔、战场变化急剧,要求指挥员善于
通观全局,从整体上把握形势的变化。在战役、战斗中,更要善于施计谋势,
利用有利的民众条件及地形条件,陷敌于灭顶之灾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减煞其优势。
第四、提高军队的生存能力
自从核武器及其它先进兵器相继出现之后,如何提高军队的生存能力,
已成为世界上各军事强国十分注意研究的问题。以集中兵力而言,由于现代
武器的杀伤力巨大,把握集中的 “火候”和“密度”尤其重要。集中不宜早,
过早易暴露企图,遭敌火力袭击,也不宜过迟,迟了易失战机。同样,分散
时机也要适宜,过早分散,影响任务的完成,过迟分散会遭敌火力报复。过
度的集中易遭敌人毁灭性武器杀伤的恶果,应该做到大集中、小分散,使兵
力疏散分布于适度的空间。还要尽力伪装并使用各种欺骗手段,迷惑敌人。
例如,构筑假阵地,善于利用地形和工事隐蔽地集结兵力等等。
袭击敌人的侦察预警系统,破坏敌人的火控系统、大规模杀伤武器系统
等等,也是确保我生存的重要方法。
任何理论原则都不是僵死的教条,集中兵力原则也不例外。未来战争,
如何运用和发展这一原则,已成为我们需要研究的崭新课题。
后 记
《军事谋略学》一书现在和读者见面了。感谢张震校长写了序言。
军事谋略学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学科独立于军事科学之林,还是近年
的事情。本书从酝酿到成书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仅讨论修订提纲框架就用了
近一年,先后几易其稿,最后确定了目前这个框架。上编谋略论,主要是追
溯军事谋略的形成发展,对其基本理论和规律作了阐述,下编谋略运用 (古
今中外十三谋),主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了军事谋略的基本原则
及其运用。我们深知,本书仅为一家之言,且从框架到内容,肯定有不当乃
至谬误之处,恳望读者不吝指正。
本书各章撰稿人依次为:第一、第十章,张茂峰、陈维仁,第三章,张
茂峰、曲亭式,第二、四、九章,张茂峰;第五章,毕京京,第六章,于巨
良、牟卫东:第七章,陈友谊;第八章,牟卫东;第十一章,康景海、邹经;
第十二、十四、十五、二十章,康景海、陈维仁;第十三章,刘志伟、陈维
仁,第十六章,卫晋、陈维仁:第十七、十八章,张玉良;第十九章,陈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