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果。实践证明许多军事学术问题只要一步入军事谋略的殿堂,就会有
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以美国为例,近几年曾多次修改作战纲要,每次修改
都没有离开孙子的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谋略思想,从而使每次修改的
纲要在学术水平上都有新成果。再如,对当前我军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的研
究,如果我们能从谋略角度再作深入的探讨,肯定会产生许多新的学术见解,
丰富和加深原有的认识。总的来说,军事谋略理论来源于战争实践,这是不
错的。但实践也证明,和平时期在正确的军事谋略思想指导下,通过学术探
讨和必要的军事演练,同样也会发展原有的认识,产生新的军事谋略理论。
当然这种理论一时还不可能完善,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和发展。
三、军事谋略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军事谋略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涉猎面很广的学科。它反映了军事科学
与其他现代科学的大融合。军事谋略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
论和历史唯物论。军事谋略学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所揭示的斗智
规律和原则,来之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军事谋略学既然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当然与其它学科之
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同自己相邻学科战略学、军事运筹学、军事心理学的
关系尤其密切。下面分别介绍一下它与这三门学科的区别与联系。
(一)军事谋略学与战略学的关系
有一种说法,战略就是谋略,战略学就是谋略学,两者是一回事。我们
认为过去这样说,是可以理解的。由于谋略作为军事学科的一个范畴更具有
普遍性,因此也就更加难以抽象与概括。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上,无数兵家
所用谋略、战略时所赋予的内涵很不一致,也很难区分。例如明人茅元仪所
选辑的 《二十一史战略考》,其战略内涵是泛指作战的谋略,而且其内容主
要是战役战斗方面的谋略。谋略概念早于战略概念。古代军事家在讲谋略时,
就有战略的含义。例如 《三国志》作者陈寿在评东吴名将陆逊时说道:
“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陈寿惊奇陆逊谋略非凡,就是既
惊奇他在战事布局问题上善于用谋,也惊奇他在战争全局问题上善于用谋。
诸葛亮的隆中对,既是谋略,又娃战略。几千年来,战略、谋略的这种内涵
混同,才使人们形成了上述说法。作为一门学科。谋略学产生更早,而战略
学形成较晚。开始战略学包容在谋略学之中,后来,谋略学又包容在战略学
之中。今天,军事谋略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军事学科又从战略学中独立出来,
同战略学井列进入军事学术研究的最高层次。因此,谋略学与战略学再不能
看作是一个体系一个学科。军事谋略学与战略学的关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
其联系是:一方面,战略也是两军斗智的产物,也是谋出来的,是军事
谋略的一个层次。当军事谋略仅解决战略问题时,战略就是谋略。但这是仅
就战略是军事谋略一个层次的意义上讲的,超出这个范围就不能这样说。另
一方面,当兵家们站在战略上的高度用谋时,这时的谋略反过来又是实现战
略目的的手段,为战略服务。从整体上说,看一个将帅的谋略水平,主要看
在战略方面的谋略水平。当然,一个将帅的战略方面的谋略水平很高,并不
等于他的战役战术性的谋略很高。诸葛亮的战略性谋略水平应该说是很高
的,但他的战役战术性谋略水平则显得不足。
其区别在于:
首先,研究对象不同。军事谋略学是研究军事领域中敌对双方斗智规律
的学问。军事谋略的本质是斗智,是以智驭力,以谋取胜。战略学是研究指
导战争全局的规律性的学问。战略的核心是把握好全局,立足全局,指挥好
战役战斗。
其次,研究目的不同。研究军事谋略学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和掌握以智
取胜的学问,增强谋略意识,提高谋略水平,解决指挥员智勇双全问题。研
究战略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学习和掌握驾驭战争全局的学问,增强战略意识,
提高战略决策能力,解决全局在胸的问题。
当然,两者的区别是相对的,而联系是绝对的,它们总是相互包容、相
互促进、相互渗透的。
(二)军事谋略学与军事运筹学的关系
军事运筹学是运用数学方法对武器装备发展、作战指挥、部队训练、后
勤保障等问题,从它的整体出发,进行运算、筹划,选取最优方案的一门新
兴的应用性军事学科。军事运筹学这门学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研
究武器的配置、兵力的部署和军用品运输等问题而产生的。最早产生于英国,
随之英国、美国在军事上广泛开展运筹研究,解决了作战指挥上的许多复杂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