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军事谋略学_张震【完结】(63)

  《孙子》说,“经之以五事”:“一曰道,二日天,三曰地,四曰将,

  五曰法。”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道”是指

  “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使民众支持战争 (孟

  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是指天时。“地”是指地利。“将”

  是指应具备 “智、信、仁、勇、严”品质的指挥人员。“法”是指军队编制、

  将吏配备和后方补给。能深刻认识以上五个因素的才能打胜仗,否则就要打

  败仗。

  《孙子》又说,“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

  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

  矣。”所以,要分析研究双方条件,探索胜负的可能性。看哪一方的君主能

  得到人民拥护?哪一方将帅有才能?哪一方的军队能得到夭时地利?哪一方

  的法令能贯彻执行?哪一方的军事实力强大?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

  方的指挥员赏罚严明?根据这些条件衡量对比,眈能判知谁胜谁负。《孙子》

  的 “五事”、“七计”对兵家具有重要的理论影响。

  《孙子》还说:“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

  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 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只知道我们的部队能打,而不知道敌人不可以打,胜利的可能性只有一

  半;知道敌人可以打,而不知道我们的部队不能扫,胜利的可能性只有一半;

  知道敌人可以打,也知道我们的部队能打,但是不知道地形条件不利于打,

  胜利的可能性也只有一半。懂得用兵的人,行动正确无误,措施变化无穷。

  所以说,了解敌人,了解自己,胜利一般不会成问题,懂天时,识地利,胜

  利才可以确保。

  从 《孙子》的论述看,他总是主张客观全面地观察分析问题,反对主观

  性和片面性。 《孙子》曰:“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

  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聪明的将帅考虑问题,必须兼顾利害两方面,

  从有利的方面考虑,能坚定胜利信心。从有害的方面考虑,能消除意外的祸

  患。

  《孙子》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打胜仗的军

  队,都是具备了胜利的条件再去交战。而打败仗的军队,往往是先和敌人交

  战再去寻求胜利。

  2000 年以前, 《孙子》就有这样的唯物比思想,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大

  家知道,毛泽东高度赞扬了孙子的 “知彼知己”原则。并以辩证唯物论作了

  一系列的科学阐述,大大发展了 《孙子》的思想。

  毛泽东一再强调,从敌我双方的实际出发,坚持主观和客观相统一。这

  是用兵的要害所在。古今中外的军事家违背了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规律,随

  心所欲,无不碰得头破血流。

  毛泽东指导战争的学说,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理论基

  石之上,因而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他强调调查研究,以及认识过程的两个飞

  跃,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战争的科学方法

  等等,都值得我们反复体会。

  朱德在讲到毛泽东的用兵方法时说: “有什么枪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

  打什么仗,在甚么时间地点打甚么时间地点的仗。第一句话是根据部队武器

  装备,第二句话是根据敌情,第三句语是根据时间地形各种条件,这是实事

  求是和唯物主义的用兵方法”。 “这几句话有很深的意义,古今中外,不知

  有若干军事家在这里栽过筋斗的。”

  我们在学习知彼知己的原则时,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一下,这就是要有

  科学的老实态度。主观片面地观察分析问题,爱听顺耳之言,不听逆耳之言,

  报喜不报忧,不敢讲真话,自欺欺人,弄虚作假,看上级脸色违心办事。结

  果只能是损害国家和党的利益,害人害己。

  要做到 “知彼知己”,必须进行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掌握大量的

  第一手资料。诸如,双方人的因素:兵员多寡,士气高低,人心向背,质量

  强弱,指挥官特点;物的因素:武器优劣,装备轻重,编制大小,给养丰歉;

  以及天时、地利对各自的影响等等,皆瞭如指掌。没有科学的求实态度,一

  切谋略无从谈起。

  二、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知彼知己,客观、全面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劣、长、短,权衡利弊,目的在于谋取优势和主动,斗智特别是 “智”在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