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才能提高谋略水平,发展军事谋略,指导未来战争。
三、用谋贵活
古今中外凡有见地的谋略家,都是摒弃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马谡不
仅中国古代有,现代也有,外国也有。中国有过王明的教条主义,法国有过
马奇诺防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还有其他类似倾向。这种形而上学的机械
论,是一种社会思潮,是一种世界观、方法论,今后还会出现新的花色品种
和新的代表人物。我们在研究谋略时,必须克服思想僵 化,强调一个 “活”
字。
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说过: “在作战中,指挥艺术在于懂得没有一个情况
①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75 页。
② 《毛泽东选集》台订本第415 页。
是相同的。每个情况必须当作一个全新的问题来研究,作出全新的答案。”①
灵活用谋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要求军事谋略者在战争的斗智中必须
充分发挥创造才能,善于根据战争实际,灵活用谋。
毛泽东在 《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灵活性“就是具体地实现主动性于
②
作战中的东西,就是灵活地使用兵力。” 战争充满着不确实性,敌对双方各
自围绕着自己的目的,在战场上激烈地角逐,在一定的条件下,谁的谋略水
平高出一筹,谁的用兵方法灵活多变,谁就可能多得分。毛泽东又说: “古
人所谓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妙’,我们叫做灵活性,这是聪明
的指挥员,基于客观情况 ‘审时度势’(这个势,包括敌势、我势等项)而
③
采取及时的和恰当的处置方法的一种才能,即所谓 ‘运用之妙,”。徐向前
元帅也曾说过: “为阵之法,在于分合,所谓分合,指的就是兵力的分散和
④
集中,亦即因时因地因敌因己制宜。” 综合毛泽东和徐向前的论述,灵活用
兵有五个基本要素:因时用兵。自古以来的兵家,多重视时间因素。所谓“因
时”,指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明代章婴 《诸葛孔明异传·机形》一
文中写道: “机道有三焉,一曰事,二图,非贤也;情机发而不能行,非勇
也。善为将者,必因机以立胜也。”在战争的舞台上,善于用兵的指挥员一
方面积极创造战机,另一方面当战机出现时又从不放过它。公元214 年,曹
操派庐江太守朱光在皖城发展生产,大开稻田。吕蒙向孙权建议,皖田适宜
种稻,一旦丰收,魏军必扩其兵力,应早些拔除,孙权于是决定攻城。众将
认为应先筑土山,准备筑城器具,宜缓攻。吕蒙不同意,认为缓攻城,敌军
必有时间加强城防,援兵也必到达,加之雨季行将到来,届时水位高涨,我
进退两难。应因机立胜,孙权采纳了吕蒙的意见,不久就攻下皖城。可见,
用兵之妙,贵在因时制宜。 “因时用兵”之二,包括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
前人的经验,敢于抛弃过时的东西,反对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因时用兵”之三,还包含利用“天时”之意。“因时用兵”之四还须懂得
“兵贵神速”的道理。否则,再好的用兵方略也不能发挥效力。俄国著名军
事统帅苏沃洛夫有句名言: “一分钟决定战斗结局,一小时决定战局结局,
①
一天决定帝国的命运。” 革命导师恩格斯认为,处于劣势的军队完全可以通
过迅速的机动弥补不足,时间就是军队。拿破仑多数战役胜利都是通过神速
机动,集中优势兵力向敌人发动迅猛进攻而获得的。由此可见,分秒必争、
快速机动,对于集中兵力,井使之发挥最大的功效战胜敌人,是何等的重要。
因地用兵。战争指导者要了解因地制宜地集中和分散自己的兵力。山地
河川等复杂地形不便于集中过大兵力,平原开阔地地势平坦,利于大兵团作
战,所以古人有 “众者务易、寡者务隘”的说法。聪明的指挥员根据战场的
地形状况,确定可能投入的兵力,并据此计算兵力对比,在科学计算的基础
上确定兵力使用方案。鲁莽的军事家不晓此理,一味强调集中,实际上是在
玩弄集中兵力的原则。齐魏马陵之战,孙膑选马陵险地作战场,大胜魏军;
我军解放战争的许多战例,都有巧选战场的问题。
① 《蒙哥马利元帅回忆录》。
② 《毛泽东选集》台订本第461 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461—462 页。
④ 《历史的回顾》第377 页。
① 引自 《俄国军事史略》。
从狭义上讲,因地用兵,还有一个战场价值的问题。对于重要的战场,
作战时我集中兵力的借数宜大些,反之,可小些。解放战争,我军集重兵谋
关外,并非事出无因。在一定意义上讲,与东北背靠苏联、进可瞰制关内、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