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矛盾,纵横捭阖,就成为古今中外所有胆识兼俱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无不重
视的一种谋略艺术。
利用矛盾,纵横捭阖这一谋略思想,古已有之。这里不妨从 ‘‘合纵连
横”和 “秦王扫六合”说起。
“合纵连横”,始于井活跃于我国的战国时期。用同时代思想家韩非子
的话来说, “合纵”就是“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则是“事一强以攻
众弱”。也就是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兼并;或者由
强国分化、拉拢一些弱国来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逐个兼并、统一天下
的目的。
当时鼓吹并实践这一谋略思想最卖力气的,是被人们称为 “纵横家”的
苏秦、张仪为代表的一批谋臣策士。他们东奔西走于各国之间,凭借其雄辩
的口才和姻熟的外交手腕,纵横捭阖,或鼓动几个弱国结成联盟共抗某一强
国,或献策于某一强国,拆散众弱之盟并把弱国各个吞并。他们不讲原则,
没有信义,朝秦暮楚,一切以他们自己能否得到赏识、信用和升迁为目的。
由于他们根本不懂得按照历史发展的趋势和社会进步的方向去施展自己的外
交才干,因而无所成就或成就不大。
当时真正运用这一谋略取得巨大成效、成就历史功业的,是秦王赢政,
即后来的秦始皇。
秦王赢政 (公元前259—210 年)活动在我国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一
方面,变法改革浪潮蓬勃兴起:一方面,割据兼并战争连年不断。当时的齐、
梦、燕、韩、赵、魏、秦七国,互相向虎视并立,不休的征战给社会和人民
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于是,削平割据,结束战乱,实现统一这一历史性的任
务,便提到了有力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面前。
①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722 页。
②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11 页 (1966 年版)。
秦国自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革新后,国力逐步增强,疆域逐步扩
大,终于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235 年,22 岁的秦王赢政开
始亲理朝政。他采取各种办法消除了内部的腐败敌对势力之后,开始实施兼
井东方六国的战略决策。当时的东方六国如果真正能够联合起来, “合纵弱
以抗强秦”,力量要远比秦国大得多,所谓 “诸候之地,五倍于秦;诸候之
卒,十倍于秦”。然而,东方六国虽有 “合纵杭秦”之意,几次试图联合,
但是毕竟各打算盘,矛盾重重,这就为秦国利用矛盾,各个击破提供了便利
条件。秦王赢政继续执行了一些谋略家如张仪、范难、李斯等人的 “纵横捭
阖”、 “远交近攻”的方针:同距离秦国较远的国家搞好关系,暂时稳住它
们,首先剪灭近距离的国家,得手后逐步推进,最后消灭最远的国家,利用
各国之间的不和,加剧各国间的矛盾,以使它们互相攻伐,削弱各国的军事
力量;派遣精明干练的谋臣策士当间谍,打入各国统治集团内部,收买权臣,
挑拨君臣关系,制造摩擦和内江。
韩国 (今山西省东南和河南省中部)最靠近秦国(今甘肃省东南和陕西
省渭河两岸),是六国中最弱的一个,也是六国 “舍纵”抗秦的前线国家。
秦王赢政借口韩国同赵、魏两国 “合纵”叛秦,于公元前230 年发兵攻韩,
俘虏了韩安王,一举灭掉了韩国,将之改建为秦国的一个郡。
魏国 (今陕西省韩城县一带)虽地盘不大,人口不多,力量不强,但它
是 “天下之中身”和“山东纵亲之腰”,战略地位重要。于是,秦王赢政在
灭掉韩国之后,于公元前225 年派秦大将王责率军攻魏,并一举灭之,从而
秦国实现 “绝腰”、 “断脊”、“斩身”这样一个从根本上破坏“六国合纵”
的战略计划。
赵国 (今山西省中部、河北省南部)是东方六国中地盘最大、人口最多、
力量较强的国家,是秦国吞并六国的劲敌之一。公元前229 年,秦王赢政用
计谋挑起赵、燕两国的战争。赵、燕开战后,秦以援救燕国为名,派大将王
剪率军攻赵。正当赵国军队攻入燕国境内之际,秦军攻占了赵国的上党和河
间地区,达到了一箭双雕、同时削弱燕、赵两国之目的。随后再次发兵攻赵。
赵国派丰收、司马尚两员战将迎敌,秦军不敢近前。这时秦始皇又施离间计,
用重金收买了赵王宠臣郭开,让其向赵王进谗言,造谣说李牧、司马尚前线
谋反。赵王轻信谗言,杀死李牧。次年,秦将王剪大破赵军,俘虏了赵王,
灭掉了赵国。随后转而调军攻燕,又把燕国灭掉。
齐国 (今山东省大部)距秦国最远,也是六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当秦
国相继攻灭韩、魏、楚、燕、赵五国时,齐国的相国接受秦国的贿赂,不仅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