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明朝:哥王阳明_吕峥【完结】(3)

  据蒋介石自述:“我早年留学日本的时候,不论在火车上、电车上或渡轮上,凡是旅行的时候,总看到许多日本人都在阅读王阳明的《传习录》,许多人读了之后,就闭目静坐,似乎是在聚精会神、思索精义。”于是蒋介石跑到书店,抱回一大堆王阳明的著作,“不断阅读研究,到了后来,对于这个哲学,真是一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心领神驰的仰慕……”

  前言(2)

  1914年至1915年,蒋介石研读王阳明、曾国藩、胡林翼的著作,自称“研究至再,颇有心得。甚至梦寐之间亦不忘此三集。”

  1926年11月17日日记:“车中闷坐,深思看阳明格言。”

  不仅如此,他还在各种场合的演讲中为王阳明振臂高呼:“王阳明的眼光,超过他同时代的一切读书人”、“中国的陈腐理学,积重难返,王阳明的哲学仍旧不能风行到底,反被日本人看见,窃心学之绪余,马上实行起来,成为一个侵略的民族。可以说,日本之有今天,完全是从王阳明哲学片段中所得”、“日本的陆海军官,对于阳明哲学,更是手不释卷、拳拳服膺”、“王阳明哲学是非常之有价值的”、“我们要革命、要救国,就必须奉行阳明学说”。

  同时,蒋介石还叮嘱蒋经国要多看王阳明的书。在他的影响下,蒋经国对王阳明尊崇有加,说:“阳明先生不但有高深的学问,而且能将学问实用实行”,并教育部下:“我们要做总裁的信徒,为阳明的学生。”

  在蒋经国59岁时,蒋介石还不忘写文章提醒他:“余所重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心有立,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之变也。”

  于是,一个问题浮出水面:为什么这么多人对王阳明顶礼膜拜?

  的确,他是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别人博而不精,他却愈博愈精。而且,他的哲学绝非书斋里的空想,而是实实在在、学以致用的利器。用到政治上,他成了第一流的政治家;用到军事上,他又成了最可怕的军事家。

  因此,被成功学洗了很多年脑的中国人应该扪心自问一下了:为什么天天读曾国藩还是仕途失意?为什么日夜学胡雪岩仍然一贫如洗?

  因为你没有经历和他们一样的心路历程。道理人人会讲,诸子百家各有用武之地,但不从心上用力,砥砺出不偏不倚、动转得势的强大心灵,即使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动作也会走形,毕竟相由心生,情随事迁。

  阳明心学是炼心的学问,是“乾坤万有基”。王阳明之所以将中国人宏大而细腻的心理图谱精确地描绘出来,就是要传达一条真理:一切战斗都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在这个基础上,他为世人曝晒出了心体,以自性之光照亮自己,凌驾于意识之上俯察喜怒哀乐,作出准确客观的判断,塑造出一个“情顺万物而无情”、“终日有为而心常无为”的坚实心体。首先,“心即理”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倾听内心,树立起强大的主体意识。其次,炼心的目的也不是成为圣贤一了百了。王阳明融三家之长,却归宗于儒家,提出振聋发聩的“知行合一”,就是强调要内圣外王,将心性之学转化为卓越的事功,最终达到“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心理境界。

  综上所述,在内,阳明心学让人不把外界的非笑毁谤、个人的进退荣辱看得太重,养成无所亏蔽、无所牵扰、无所恐惧忧患、无所好乐愤懑,富有弹性的心理状态;在外,由于有了内在的支撑,一事当前,不待思考,所行便能执两用中,恰到好处,动容周旋而中礼,从心所欲而不逾,既不过分也无不及,理直气壮又通权达变,最终迈入无内外之分,无人我之间,与天地合德,同万物一体的境界。

  很显然,王阳明做到了,甚至超越了。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夫国者人之积也,人者心之器也,而国事者一人群心理之现象也。”

  一个人对了,一个国家就对了。一个国家对了,世界就对了。

  我依稀听见,有一群熟悉的陌生人正站在门外。他们是王门弟子,是王畿、徐爱、王艮、钱德洪、罗汝芳、何心隐、黄宗羲,是中江藤树、佐藤一斋、吉田松阴、木户孝允、佐久间象山、三岛由纪夫……他们穿越历史的风尘,身着青衫,面带微笑,正砸响门环。

  王阳明的时代,到了。

  第2部分 万古长夜,第一缕光

  明朝出了个王阳明

  人世的哲理长久地隐藏在玄冥之中,宇宙不知疲倦地演绎着爆炸、膨胀的轮回,直到上天也厌烦了这周而复始的一幕,打了个哈欠,眨了眨眼睛说:“让王阳明去吧!”于是,一道天光划亮了沉寂悠远的万古长夜,坠入神州大地上一处叫余姚的县城。

  几十年后,一个穷山恶水、鸟不拉屎的地方,一个在任何版本的中国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名——龙场,将被永远载入史册。因为这一天,一个仕途失意的落魄青年在这里和神做了一笔交易,他以渊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以及不分昼夜的冥思苦想为人类换来了觉醒的火种和超凡的智慧,“阳明心学”横空出世!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