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鏖兵西北_张俊彪【完结】(66)

  军军长,他一定能感恩图报,为长官效力尽忠。”彭铭鼎侃侃而谈的这些正

  中下怀的悦耳之言,使马继援闻之甚喜。

  马继援当即打电话,与住在西宁的马步芳商量了一番,经过老子点头,

  儿子便—一照办。但是,除因战局变化太快,没来得及撤换黄祖埙外,其余

  彭铭鼎提出的计划,都是实行了的。

  马家父子向来以凶残狡诈而著称,并不是那么容易听信他人的。为什

  么经彭铭鼎那么一说,就如此轻易受愚上钩呢?此中又有他们的心计在焉。

  当时,陇南兵团不能参加兰州决战,而调到一条山当总预备队,不明

  了内情的人们是有异议的。

  第91 军黄祖埙,对他的师长们就是这样解释的:“马步芳自接任长官后

  狂妄已极,他自己认为‘西北是我的’,一切应以我为主,以我军守我土,

  心安理得。马步芳歧视我们‘中央军’,怕我们不为他卖死力,轻易放弃兰

  州,拆他的后台。要想保住兰州这块地盘,他认为只有他自己的部队可靠。

  其次,青海是他的老巢,军用物资大量向青海运,如果兰州保不住,他向青

  海一缩,又可以去当他的西宁王。还有,马继援这小子,骄傲得很,他一向

  看不起解放军,常常吹嘘解放军是他手下的败将,正在做着‘诱敌深入’围

  歼解放军的好梦。

  又把我们看成‘豆腐队伍’,怕作战不利,影响他的士气。也好,让他

  跟彭德怀斗去,咱乐得逍遥自在!”黄祖埙的这番话,虽无恶意,却切中了

  马家父子的心机。

  马继援一面部署兰州决战,一面严令黄祖埙第91 军、周嘉彬第120 军,

  日夜兼程,开赴兰州黄河以北地区集结待命,担任兰州决战中马家军的总预

  备队。

  马继援一心梦想着在兰州大战中,创造出马家军作战的惊人业绩来。

  23

  兵临城下,彭德怀说:“敌人想吃掉我们,那就走着瞧!”兰州,是国

  民党西北军政长官公署所在地,不仅在地理上是扼制青海、甘肃河西走廊、

  新疆及宁夏的枢纽,也是国民党统治在西北的军事与政治中心。

  镇守兰州的总指挥马继援,长期以来存有野心。他把老子马步芳送往

  青海老巢后,妄想在兰州决战中大显神通,一展身手。一日,他坐在房子里,

  隔窗呆望着东面的天空,愣了半晌,忽然一拍桌子,挺身而起,歇斯底里叫

  骂道;“彭德怀,你快来吧!我在兰州快想死你啦!”骂声未了,他又抓起笔

  在白纸上写下了这样的条幅:挽狂澜于既倒定乾坤于西北他“噗噗”地吹着

  气,将墨迹吹干,亲手把条幅贴在墙壁的军事地图两侧。然后,他用两道冷

  峻的目光凝视着,咬牙切齿地自语道:“我要大胜兰州,尔后一举拿下西安,

  杀出潼关,批定中原,占领全国,让马家掌天下!”马继援说这番话,并非

  狂言。仅以他占据的兰州城而论,它北濒黄河,三面依山,地势十分险要。

  环抱兰垣之皋兰山峰峦高耸,成为古城的天然屏障。山上有国民党军队在抗

  日战争时期修筑的永久性国防工事,解放战争中又不断加固,后经马家军日

  夜扩展构筑,工事如蛛网蛇窟遍及整个山体,坚固异常。主要阵地筑有钢筋

  水泥碉堡群,通向城里的环山公路与各主要阵地相连接,成为一体。主阵地

  外挖出一至二道峭壁,高约6 米至10 米。峭壁腰部设有暗藏的侧射机枪掩

  体,峭壁外面挖有几道外壕,宽深均为3 米到5 米,各壕间又有暗堡和野战

  工事,并有交通沟和暗道相通。阵地前还敷设铁丝网,并密布地雷群。因此,

  马家军把兰州吹嘘为“攻不破的金城”。

  然而,马家军依托兰州外围的坚固工事,既利于发扬火力,又便于组

  织反扑,这却是事实。

  相比之下,解放军从低处向高处仰攻,不仅沟壕难越,峭壁难攀,而

  且兵力不便运动和展开,攻击很难奏效,这也是实际情况。

  黄河巨流,傍城依山滚滚东去,雨季水大流急,浊浪排天,涛吼如雷。

  马家军夹河而降,解放军很难形成四面围敌。解放军要全歼守敌,关键是夺

  取兰州主要屏障一一南山,控制敌人唯一退路——黄河铁桥。

  彭德怀亲自观察了兰州外围的马家军阵地,发现兰州北临黄河,东、

  南、西三面被东岗坡、皋兰山、沈家岭、狗娃山紧紧地环抱起来,地势异常

  险峻,确实易守难攻。特别是东岗坡、皋兰山、沈家岭、狗娃山一线敌阵地

  上,不仅山势陡峭,很少路径,而且工事坚固,人工挖出的峭壁堑壕纵横,

  地堡密布,明暗火力交错,加上马军层层设防,步步为营,解放军要从山下

  越过一道开阔地,从低处向高处攻下敌人的阵地,并非易事。可是,要解放

  兰州,不—一攻下敌人的外围阵地,别无任何途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