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_[英]温斯顿.丘吉尔【6卷完结】(117)

  我们必须认为这次谈话是极端重要的,尤其是考虑到英国大使正在这时和李维诺夫在莫斯科进行会谈以及4月16日苏联正式提出与英法订立“三国同盟”的建议。这是俄国脚踏两条船的初次明显举动。从此以后,它就一步一步地一方面运行俄德关系“正常化”,另一方面为建立反对德国侵略的“三国同盟”进行谈判。

  如果,比方说,张伯伦先生在接到俄国的建议就答复说:

  “是的,让我们三个国家团结起来打断希特勒的脊梁骨”,或者说出类似的话,那么,英国议会就会加以通过,斯大林就会有所领会,而历史的发展就会沿着完全不同的道路进行了。

  这条道路无论如何总不会更坏一些。

  5月4日我以下列的话来评论当时的局势:

  最重要的是不要失掉时机。自从俄国提出建议以来,已过了十天或十二天了。英国人民现在既已牺牲了向来遵守而又很难改变的习惯,接受了征兵制的原则,他们有权和法国一起要求波兰不要在共同事业的道路上设置障碍。我们不仅必须接受同俄国的充分合作,而且必须使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这三个波罗的海国家参加这个大联盟。这三个善战的民族,合起来大概有二十个师的精锐部队。一个友好的俄国给它们提供军火和其他援助是必不可少的。

  没有俄国的积极帮助,就无法维持一条反纳粹侵略的东战线。阻止希特勒对东欧的阴谋,是同俄国的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的。现在仍然有可能把波罗的海到黑海之间各个国家和民族联合成一个坚固的阵线,以反对新的暴行或侵略。这条阵线,如果以坚定的信念建立起来,进行坚决果断而有效率的军事部署,再同西欧国家的力量联合在一起,就足以对付希特勒、戈林、希姆莱、里宾特洛甫、戈培尔及其同伙,其力量还可以使德国人民不愿随便挑战。

  ※        ※         ※

  可是,事实却正相反,当一方面正准备采取权宜措施和作明智的妥协时,而另一方面却在很长时间内保持沉默。这种拖延,对李维诺夫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他为了同西方国家一起把问题加以明白了当地解决而作出了最后的努力,现在终于失败了。我们的声望已大大低落。俄国为了自己的安全,需要一种完全不同的外交政策,必须找一个新政策的代表。5月3日,莫斯科发表了一项公报,宣布李维诺夫先生已因他自己的请求而被解除人民外交委员的职务,该职将由总理莫洛托夫先生兼任。驻莫斯科的德国代办在5月4日向柏林报告:“直到5月2日,李维诺夫还接见英国大使,在昨天的报纸上,在检阅游行的贵宾名单中还有他的名字,看来他的免职是斯大林临时决定的……在最近一次党代表大会上,斯大林强调要小心谨慎,以免苏联被卷入冲突。莫洛托夫(不是犹太人)被认为是‘斯大林的最亲密的战友和最密切的合作者’。他的任命显然是为了保证今后对外政策仍将继续严格遵照斯大林的思想。”

  苏维埃的驻外代表奉命通知驻在国的政府,说明这次人选的变动并不意味着苏联要改变对外政策。5月4日莫斯科广播,说莫洛托夫将继续推行多年以来李维诺夫努力寻求的西方安全政策。这位被德国视为眼中钉的卓越的犹太人,一时像一件破旧工具似的被丢在一边了;不让他为自己申辩,被毫不留情地撵出世界舞台,过幽居的生活,靠微薄的薪给度日,还受到警方的监视。在国外不大著名的莫洛托夫成为外交人民委员,与斯大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他可以不受以前所作的各种声明的牵累,不受国际联盟的意见的约束,只要是俄国自卫之所需,什么路子都可以走。但事实上,他现在可能只走一条路。他一向赞成同希特勒达成协议。从慕尼黑和其他许多事件中,使苏维埃政府深信,无论英国或法国,除非它们自己受到攻击,是不想打仗的,而到那时候也就没有多大用处了。乌云密布,风暴逼临。现在俄国必须为自己的安全着想了。

  李维诺夫的免职,表示一个时代的结束。这表示克里姆林宫对于同西方国家订立安全条约,对于组织一条抵抗德国的东欧阵线的可能性,都完全失去信心了。当时德国报纸的评述,虽不一定准确,但却很有意思。5月4日,德国报纸登载了一篇华沙通讯,说李维诺夫在辞职之前曾与伏罗希洛夫元帅(胆大妄为的俄国人在疏忽时称他为“党的伙计”)有过一场激烈的争吵。伏罗希洛夫无疑是根据明确的训令,宣称红军没有准备为波兰而战,并以俄国总参谋部的名义指责“过于庞大的军事义务”。5月7日,获得充分情报的《法兰克福报》评述说,李维诺夫的辞职使英法的“包围”政策的前途受到严重的挫折;辞职的可能涵义,也许是在俄国国内关心这种政策所引起的军事负担的人,把李维诺夫喝住了。所有这些话都是真的;但在一定时期内,对这种重大的转变,必须加上一些掩饰,而且即使到了最后一刻,苏联的态度仍然保持捉摸不定的样子。而且,俄国必须在两个方面同时进行,要不然,它又怎么能够同它一向又恨又怕的希特勒进行讨价还价的交易呢?

  ※        ※         ※

  犹太人李维诺夫下台了,使希特勒的最强烈的偏见有所缓和。从此德国政府就不再把它的对外政策称为“反布尔什维主义”,转而攻击谩骂“财阀的民主主义”。报纸的文章向俄国人保证说,德国的生存空间不会扩张到俄国的领土;它在各方面的确只到俄国边界就止步了。因此,只要苏联不同英法订立“包围”协定,俄国和德国之间就不存在发生冲突的理由。德国大使舒伦堡伯爵奉召返回柏林进行详细的商讨,然后回到莫斯科提出一项对苏联有利的长期货物信用贷款。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