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已涉及他们的和平投票的第五条。这里有一些原则,如果服从这些原则,即使终身拥护人道主义的人,也得准备赴死沙场,而且如果要赴死沙场,也就得去杀人。10月8日,兰斯伯里先生辞去议会工党领袖的职务,由曾屡立战功的艾德礼少校继任。
※ ※ ※
可是,这次全国的觉醒同鲍德温先生的看法和意向并不相符。大选后几个月,我方才开始对“制裁”所根据的原则有所了解。首相曾宣称,制裁意味着战争;其次,他决意不能再打仗了;第三,他决定采用制裁的办法。把这三个条件调和起来显然是不可能的。在英国的指导和赖伐尔的压力下,负责制定制裁方案的国际联盟委员会,把可能引起战争的一切因素都排除掉。大量的商品,其中有些是军用物资,都不准运进意大利,一个洋洋大观的禁运项目已草拟出来。但是,维持在阿比西尼亚作战所必需的汽油却源源不绝、毫无阻难地运入意大利,因为大家都明白,如果禁运汽油,就意味着战争。美国不是国际联盟的会员国,却是世界主要石油供应国,它的态度虽然和善,但不明确。不但如此,停止向意大利运输汽油就势必停止向德国运输汽油。向意大意运输铝矿是严格禁止的;可是铝矿在意大利的矿产中几乎是唯一的、产量超过自己需要的金属。至于向意大利输入废铁和铁矿一事,则为了公众正义而坚决予以否决,但是由于意大利的冶金工业只能利用少量的废铁和铁矿,而钢板和生铁又不受限制,因此这个规定对意大利并无多大妨碍。这样一来,这种声势浩大的措施,并不是一种足以使侵略国陷于瘫痪的真正制裁,而仅仅是侵略国所能忍受的半心半意的制裁,因为这些措施虽然名目繁杂,而事实上却适足以激发意大利的战争精神。所以,国际联盟对阿比西尼亚的援助,是以不得有碍于意大利侵略军队为原则的。在英国大选时,公众并不知道这些事实。
他们真诚地支持制裁政策,认为这是结束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亚的可靠办法。
英王陛下政府更没有考虑过要运用舰队。种种流言盛行一时,说什么意大利的决死俯冲轰炸机队会向着我们的军舰甲板直冲下来,把军舰炸成碎片。驻在亚历山大港的英国舰队,现已得到加强。它只须摆开架势,就可以使意大利的运输船从苏伊士运河退回去,其结果恐怕就不得不向意大利海军提出挑战。听说我们的力量不足以应付这个敌人。我在一开始就提出过这个问题,但别人叫我放心。我们的战列舰固然都很旧,而且现在看来我们也没有飞机掩护,高射炮弹药也很不足。可是,有消息透露,海军司令因为有人说他的舰队不足以进行海战而使他大为恼火。看来,英王陛下政府在第一次作出反对意大利侵略的决定之前,就已经对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作过周密的研究,而且也下了决心了。
以我们现在的认识来说,那时如果我们采取断然的手段,就一定能够截断意大利到阿比西尼亚之间的交通,而且在可能接着发生的海战中,我们也一定能够取胜。我从来不赞成英国采取孤立行动,但是既然已经走得那么远,如倒退回去,其后果是严重的。不但如此,墨索里尼是不敢同一个坚决的英国政府搏斗的。几乎整个世界都反对他,如果他单独同英国作战,这不啻是把它的统治作孤注的一掷,因为地中海的海战恐怕在一开始就成为决定性的考验。意大利怎么能够打这场战争呢?它除了在现代化轻巡洋舰方面略占优势之外,它的海军在规模上只及英国的四分之一。它那支数目庞大的新征入伍的军队,号称百万人,都是不能作战的。它的空军,不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甚至比我们编制不大的空军还差得很多。一打仗意大利立刻就会被封锁。在阿比西尼亚的意大利陆军,有缺乏给养和弹药之虑。德国这时也不能给予有效的援助。为了光明正大的目的,可以冒最小的危险给予对方以致命的打击,世上如有这种机会,机会就在此时此地了。英国政府的胆力还跟不上当时的局势,这个事实就只能以他们对和平的热爱来为自己开脱了。实际上,英国政府对于局势之向更可怕得多的战争方向发展,是起了作用的。墨索里尼虚张声势的恐吓居然获得成功,从这个事实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旁观者得出了极其重要的结论。希特勒早就下定决心要用战争的办法为德国开疆拓土。现在他断定大不列颠已经衰落了,后来英国虽图奋发,可是对于和平以及对于防止希特勒侵略来说,都嫌来得太迟了。在日本也有沉思的旁观者。
※ ※ ※
一方面我们的国家逐渐团结起来以应付当前的迫切问题,而另一方面,正在举行的大选又使各个政党之间发生冲突,这两种对立的过程同时并进。这种情况对鲍德温先生及其支持者大为有利。政府在大选中提出的宣言写道:“一如既往,国际联盟仍然是英国外交政策的基础。防止战争和建立世界和平永远是英国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国际联盟就是人们为达到这些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工具,我们也指望它来达到上述目的。所以,我们要继续尽我们的力量来维护国际联盟,保持和提高国联的效能。目前意大利和阿比西尼亚之间不幸发生争端,我们一贯采取的政策不会因此有所动摇。”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